创自己品牌 走出“贴牌”的窘境
就在这个普通厂房30米开外,一座颇为现代的音乐厅不久前刚刚建成。
这个音乐厅大概能容纳300名观众,柔和的灯光、无障碍的通道、便于声音传播的折叠隆起的墙体,细节之处堪比大城市中标准的音乐剧院。过不了多久,华东乐器公司每个月就将在这里举办一场音乐会,公司已经组成专业的音乐团队。
除了推广音乐教育环境,华东乐器公司开始逐渐改变以往简单的贴牌模式,正在着手打造自己的品牌,建设自己的销售网点。
“目前我们产品的80%以上都是以贴牌的方式出口,我们不仅希望赚取微薄的贴牌加工费,更希望能够在国际上打出自己的品牌。”刘云东说,“华东乐器有限公司已开始生产自己的品牌"华蕴"小提琴,与贴牌出口相同的价格推向国际市场。”他希望以这种稳中求胜的经营策略将我国小提琴品牌推向世界。
虽然占据世界市场出口量的1/4,为了将自己的品牌叩开国际市场大门,刘云东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只要分销商愿意代理“华蕴”牌小提琴,他会给予尽量多的价格优惠。
刘云东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因为贷款难而毁了小提琴厂的前途。整个转型需要的2000万元,他决定自己先拿出1000万元做起来,这包括改善设施、推广品牌、建立销售点等。
转型之路显然不是刘元东一个人在努力,政府也早已积极行动起来。
东高村像一张白纸,等待着被书写美好篇章,未来这里将成为中国乐谷的核心。去年11月,中国乐谷首都音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被列入北京市“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重点工程。
“中国乐谷”将以东高村镇为核心,初步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分三个阶段到2020年全面建成。计划投资150亿元,分为乐器产销基地、音乐创作园区、无线音乐基地、主题文化娱乐区和服务配套区等功能区。园区建成后,可吸纳从业人员5万人,年产值300亿-500亿元,将填补中国音乐产业没有集聚区的空白。
平谷区发改委副主任张立新表示,音乐核心产业区将是园区基准价值和品牌形象所在,对音乐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具有强大的示范和聚合作用。该区域以乐器制造交易为基础,整合创意设计-制作加工-音乐创作-演奏演出-展览销售等环节,打造耦合式的完整产业价值链。
中国乐谷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更可作为平谷区今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的同时,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初步测算,该项目建成后,将新增5万个就业岗位,每年创造约300亿-500亿元产值,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乐谷”将分为“YUE”谷(产业集聚区)和“LE”谷(文化休闲区)两个区域。此外,对于吸引其他音乐创作人才,张立新表示,未来“中国乐谷”将为众多音乐人提供大量的录音棚,方便每个音乐人制作音乐。而针对北京现场音乐的大量缺口,“中国乐谷”也将设立户外演出平台提供给原创音乐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商报记者 张晓东/文 冯秀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