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特征
人类的语言作为感情交流的工具。人类的语言有十分丰富的表达能力,它不仅可以使人们相互交流感情,它还可以直接、形象、具体地描绘景、物,反应社会现实。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们就可以分析、理解和把握作品,西方的艺术歌曲、歌剧已经广为流传百年,成为声乐界的经典之作,她有严格的演唱模式,这里我们不多谈论,主要谈谈中国的民歌。
民歌是人民的心声。人民群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最直接地一种声乐形式。民歌的特色和风格与所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语言特点(包括方言土语)及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因而体现出不同的民歌风格与特色。
《采茶舞曲》、《太湖美》,歌者只要一开口,听众就知道是江浙一带的民歌,她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的特点及方言,著名男髙音歌唱家郭颂演唱的《新货郎》唱词中也包括了许多东北人民日常生活用语,亲切朴实又很生动,有着鲜明的语言特点。
歌剧《洪湖赤卫队》韩英的唱段《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中其中一句"韩英我加入共产党"中的"共"用了湖北的方言,突然出了这个故事发生在湖北的洪湖地区。
另一方面,我国的戏剧音乐分类很广:京剧、上海越剧、河南梆子、广东粤剧、川剧髙腔等,这些剧种除了有关曲牌和板腔外,她的鲜明的特征就是地方语言。
所以,我们要掌握语言的特征是准确表达作品的表达作品的必要条件。
(2)行腔的抑扬顿挫
抑扬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歌唱声音的抑扬虽然必须依据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但是,仅仅依靠音乐旋律的起伏而呆板、机械地唱出音乐的高低变化来,这样的声腔是不会具有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在一首声乐作品中,每一个乐段根据思想感情的发展,音乐旋律都有相应的起伏变化和艺术表现中的抑扬手法的掌握和运用,都必须着意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并在行腔时予以艺术夸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顿挫是音乐是艺术表现中的一种特殊技巧。顿挫即停顿、间歇和转折的意思。在艺术歌唱中对作品情感的表达、意境的表现、韵味的形成、神形的揭示、艺术形象的塑造无不借助于声音的顿挫。顿挫的运用不但能促使歌唱的行腔的委婉、润腔多彩,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而且更加能够深刻地揭示语言和音乐的感情内涵,丰富歌唱的艺术效果。
歌唱中的顿挫不是自然地停、随意地顿,而是情感表达、神形揭示的一种手段。非感情、神韵到此不停不顿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感受时方可运用。而在音停、声顿时,深蕴于内心的情和意不能断。在音停、声顿之中,使情感和意境得以过渡、发展和升华,以求淋漓尽致的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3)特殊声腔效果的运用
我国民族声乐中,由于语言特点和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以及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声乐艺术中形成了富于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歌唱中,对于特殊声腔的运用,便是这种富于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内容之一。特殊声腔效果包括有哭腔、笑腔、滑腔等。这些特殊声腔在演唱的过程中,会生产极为丰富的艺术效果。
哭腔如歌剧《白毛女》中的"哭爹爹"、"恨似高山仇似海"等唱段,以及《江河水》、《兰花花》等歌曲都运用了哭腔的特殊技巧;笑腔最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有位同志最会笑》;陕北的信天游《赶牲灵》在行腔中巧妙地运用了上滑腔,使唱腔更显得高亢、辽阔,充分体现了陕北信天游的韵味特点。
2.润腔与风格
润腔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戏曲、说唱、民族民间唱法的技巧
(1)真声与假声的对比
这种润腔在青海、甘肃花儿和陕北民歌中较多,例如,陕北民歌《兰花花》中第一句:
蓝线线的第二个"线",由混声延长到,“2”时,突转小假声,在声型上形成鲜明的真假声对比,突转时喉头自然往上动一下,这是正确的,因为它是风格、特色、演唱技巧、艺术表现的需要。这一特点是这首歌的精华,是"点睛"之处,所以在民歌特色演唱时,适当的个别地方音色"不统一"反而是正确的,"唱法"为"风格"服务。
(2)滑音:
滑音是最常见的润腔,民歌中很多,其中有上滑、下滑、大滑、小滑,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3)喉音:
喉音对一个歌唱者来说,是可怕的名字,有喉音意味着方法的错误。但有的民歌、戏曲中因风格需要,常有喉音润腔,这是可以的。只要整个方法不是喉音,心明而用之,即可行。
(4)嗖音:
嗖音是民歌、戏曲、曲艺中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润腔法,演唱实践中体会到嗖音有两种,其发音部位不同,一种发自鼻咽腔,一种发自咽喉腔。学生了解了发音部位,懂得了发音机能状态,听了示范的声型,就会很快掌握。(此润腔方法曲谱无法记录)
(5)直音:
直音是民歌中常见的风格、特色之一,它是在气息的支持下的直音,只是共振少而已,因此不要一听直音就觉得"不科学",如《赶牲灵》,第一句"哟",民间艺人四拍全是直音,很有特色,教学过程中也可尝试前两拍直音,后两拍直音转成小音波,再转成大音波。这样处理既保持了直音的风格,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6)共鸣腔的灵活运用:
由于风格、特色的需要,共鸣腔的运用也可随之变化,有时可突然从胸腔共鸣转为头控共鸣。这种跳跃式的突变的共鸣交替应用,是民族民间演法常见的特殊演唱技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