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通过对马秋华教授教学录像资料的反复分析和研究她的学术报告,得出的结论是:马秋华教授通过对金铁霖教授提出的声乐教学"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深刻剖析,又融汇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把"四性"灵活地运用在了民族、笑声、通俗三种唱法中,形成了她声乐教,中的独特现象。
1、科学共性的灵活运用:
在科学的共性方面,吗秋华说:“科学性就是遵循规律,集纳精华……科学性的本身是没有国度的。我认为,坚持声乐教学的科学性既要讲继承,也要提倡借鉴和融汇……我想只有将中国的,外国的,传统的,优秀的加以融会贯通,才能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唱法……”
在科学的个性方面,马秋华教授认为:科学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科学性"在每-种唱法和风格不同的作品中,包括每个演唱者身上体现都不同的,它没有一个具体的格式标准。"科学性"要求把喉咙打开,喉头放下,但每一个人的生理情况不一样,不要求所有的人喉头打开是一样的,喉头一定放很低,只要打开适度,喉头相对稳定即可。"科学性"需要符合作品的风格,通道可长可短,共鸣腔可大可小,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宜。以上观点充分体现出唱法为风格服务,共性为个性服务。
2、民族性的多元渗透:
马秋华教授说,三种唱法都离不开民族性的学习。
民族性是美声唱法的必然之路,必须要有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语言,民族的审美,中国人首先要唱好中国作品,美声唱法要好好学习中国的语言如何在科学状态下运用,这是中国声乐老师的责任。
民族声乐的概念已远远不是纯粹的民间歌曲的狭窄范畴,她已经是在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传统演唱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大量两洋唱法的技法,而形成广是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声乐艺术。
而通俗歌手有著名的白雪的东北民歌《摇篮曲》,张迈示范的两北民歌《黄河源头》,在洋溢着时代气息的同时,他们演唱的声腔中,民歌的语言和韵味都非常到位,具有鲜明的个人演唱风格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