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节奏是形成风格的重要一环:
节奏的变化和特点,对风格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民歌中有很多节奏是非常自由的,若用节拍器,一定唱不出民歌的味儿。所以在学习风格时必须重视学习节奏的特点和规律,了解节奏变化与内容、感情语气的关系,因为曲调节奏是以语言的节奏为基础而发展的,自由的节奏在民歌中常见。
(8)掌握戏曲唱法中节奏特点:
戏曲演唱中要求慢板快唱、快板慢唱。如果以慢板慢唱,那肯定会松散、拖节奏、不感人。以快板快唱,势必会赶节奏,听不清字,破坏了原曲的意境。因此节奏对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审美能力
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中早已有了对于声乐的审美标准。明代魏良辅所著《曲律》中曾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明代朱权所著《词林须知》更指出“唱若游云之飞太空,上下无碍,悠悠扬扬,出其自然……故曰:‘一声唱到融情处,毛骨萧然六月寒’”古人这些关于演唱艺术的表述,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可称之为精辟,他们用形象的语言和比拟,阐明了唱曲(歌)审美原则的三要素,即:"字"、"腔"与"节奏"。指出了民族声乐艺术中"用声"与"表情"的关系:只有作到演唱方法"上下无碍"、"出其自然",才能达到令人"毛骨萧然六月寒"的感人艺术境界。
掌握语言的特征、行腔的抑扬顿挫,以及审美修养的提高,多听、多唱、多积累,"风格"就会慢慢培养出来。
三、马秋华声乐教学多样性现象是声乐教学中"唱法"与"风格"掌握能力的集中显现
马秋华教授是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她学贯中西,近年来她所取得的成就备受关注。我们来看一下她所教授的学生:王莉、薛浩垠,青歌赛美声唱法金奖,王庆爽,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金奖,青歌赛民族唱法铜奖;姚贝娜、阿鲁阿卓、曹芙嘉,青歌赛通俗唱法金奖、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