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王次炤:推动高雅和古典艺术走向社会

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推动高雅和古典艺术走向社会
录入时间:2012/1/30 21:25: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教学、科学研究和艺术实践三个环节并行

  深圳特区报:作为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富有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次炤:中央音乐学院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校。中央音乐学院是1950年建立的,但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和40年代的几所学校。但是从学校发展的一体化来看,我们把它定位于1940年成立的南京国立音乐院,我们的校庆日定为11月1日。到2010年,已整整70周年。但在这之前,包括后来合并到中央音乐学院里面的、于1927年成立的燕京大学音乐系在内,还有30年代、40年代成立的几所学校。所以是由6所学校组成的中央音乐学院。

  深圳特区报:您1983年在中央音乐学院母校毕业后就一直在这里任教并担任领导职务,从1998年就任院长至今,无疑对母校的传统和办学理念稔熟于心。

  王次炤:中央音乐学院有着很好的教学传统,从1950年马思聪院长一开始就奠定了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三结合的这一教学结构。这个结构从学院成立起就延续到现在。

  其实,中央音乐学院历来是重视教学、科学研究和艺术实践这三个环节并行的。因为是艺术院校,必须要有实践这么一个过程,必须要有舞台,因为在别人看来音乐学院必须要有“声音”。任何经验型的、实践型的东西,必须上升到学术的高度,才可能突飞猛进。尽管作曲需要技术、音乐表演也需要技术,但是当它们还处于经验和技术的实践性的范畴之内,而不能上升到学术高度的话,就不可能会发展到很高的水准。所以学院同样对音乐学术研究非常重视。

  学校这一整个体系,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有三块,有作曲系,有音乐学系,有学术研究机构,还有几个表演专业,表演系、管弦乐系、钢琴系、民乐系、声乐歌剧系等等。另外,就是我们从21世纪初的时候,开始成立了音乐教育系,现在又成立音乐教育学院,为国民音乐教育的发展做些工作。这是基于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中央音乐学院不但为国家培养高精尖的人才,同时也要为国民音乐教育做出贡献。这是学校一直以来非常清晰的一个办学思路。但从本质上来说,中央音乐学院是为国家培养一流的音乐人才,这一点雷打不动。

  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是学院可贵传统

  深圳特区报:我所接触到的中央音乐学院的校友,对母校都充满了饱含真情的思念。

  王次炤:这是因为中央音乐学院有着非常好的传统。第一个传统就是学校内部的和谐。我曾经说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是中央音乐学院一个非常可贵的传统。我到国外访问时遇到记者采访我,他们都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我当时也觉得很奇怪,后来才明白,他们都问:“王院长,为什么中央音乐学院的校友遍布全世界,但无论他们身处何地,所有的校友都非常怀念母校,而且对母校充满了感情?”我就告诉他们,这是因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是中央音乐学院一个很好的传统。当他们在学校时,学校爱护每一位学生、每一位老师,所以大家都把学校当成一个家庭一样来爱护。这一传统是保证学校有良好的人文环境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第二个传统就是五湖四海。我们有一个理念,认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如同生物进化,它只有在多种血缘的交融中,才可能发展自己。我们学校不排除中央音乐学院以外的学术力量,相反我们会吸取各种各样的精华,来充实我们的学术队伍。这一传统要从我们第二任院长赵炤说起,当时上世纪50年代,教育部选派了好多国内优秀的年轻人到苏联去学习,也包括全国各地选送的音乐人才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以及列宁格勒等地去学习。这些年轻的音乐家学成归来到教育部报到,当时赵炤院长到教育部去,把这些人都网罗到中央音乐学院。他们当中有些是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去的,有些是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去的,有些是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去的。赵炤院长就要回了一批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自那以后,学校拥有了一批来自留学苏联和东欧的留学生,包括单簧管演奏家陶纯孝、小提琴家王振山、音乐学家张前、钢琴家李其芳,等等,他们现在还是我们学校的骨干,70多岁了还在为学院的学科建设贡献着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