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剧院“围墙” ,是国家大剧院落实艺术教育普及的重要举措。5年来,国家大剧院官方网站联合多家网站,对180多场活动进行了直播或录播;与凤凰卫视、北京音乐广播等媒体合作高雅艺术系列专题节目;制作节目册、海报、折页等多类宣传品,坚持每场演出免费发放“环保节目单” ,长期发放观演礼仪手册,介绍艺术和礼仪知识;每年的“漫步经典”系列音乐会、中秋音乐会、琉森音乐节等重大演出,均通过户外屏幕、网络视频及广播等同步播放,受惠观众人数更难以统计。
低票价凸显公益色彩
对许多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到国家大剧院看演出已不再是奢侈,而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据透露,近日落幕的“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在开幕前全部演出票就已售出8成,而且所有演出上座率都在95%以上。
与此相对应的是,开幕运营5年来,国家大剧院500元以下的中低档票比例由一开始的72 %上升到了总票数的83%,300元以下的低档票也从43.96%逐步上升到52%,平均票价降到314元。此外还有低价增座、学生票以及“歌剧畅音卡”等会员卡优惠。其中,据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春华秋实”最高票价200元,最低仅60元。
按照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的说法,国家拿那么多钱来盖这么一座剧院,不是为了给少数人自娱自乐,而是要惠及人民,让广大老百姓走进国家大剧院来,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而邓一江则把低票价作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普及教育策略,认为只有让高雅艺术变得触手可及,才能吸引、培养更多观众,而不应简单地把低票价看成是市场行为。
夏玉亮老人在西绒线胡同住了几十年,从挖地基时就看着国家大剧院一点一点地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国家大剧院建成营业后,他第一时间加入了会员俱乐部,此后就成了国家大剧院的常客,听讲座,看排练,连遛弯儿都要到大剧院来转转。说起国家大剧院,他亲切得如同说隔壁的街坊:“办会员卡实惠,平时我遛个弯儿就过来了,自从国家大剧院盖起来以后,我们这些老邻居的文艺生活也跟着丰富起来了。 ”
“大手拉小手”构筑未来
“你是清晨的露珠,流进山间泉水中,奔向大海深处,化作天上一片彩虹。老师老师回来吧,老师老师回来吧。 ”歌剧《山村女教师》中的童声合唱像清泉般撩人心弦。时间是2012年5月12日,地点是国家大剧院花瓣厅,人物是歌唱家孙砾和一群穿着戏服、动情演唱的孩子们。一场“歌剧1 + 1:歌剧艺术家牵手学生唱歌剧”的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这是国家大剧院落实艺术普及教育的一个典型场景。正如国家大剧院音乐总监陈佐煌所说,高雅艺术没有观众就没有出路,没有青少年观众就没有未来。这也是国家大剧院策划面向青少年的艺术活动的初衷,艺术普及教育,得从娃娃抓起。
2008年7月,国家大剧院推出“青少年普及音乐会”板块。按照该板块的设计,每年将举办10场青少年音乐会,定期邀请北京市优秀校园音乐团体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音乐会,演出内容涉及交响乐、民乐、合唱、管乐等。
自2011年起,国家大剧院又联手北京各区县在全市各大校园、社区、企业中陆续建立起了200个“歌剧兴趣培养基地” 。包括每年6月的青少年艺术周、暑期持续两个月的“走进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暑期高雅艺术体验活动”等,构成了一个“大手拉小手”艺术普及教育的完整框架。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与首都文明办联合主办了“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市民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系列活动,推出了“艺术殿堂体验” 、“主题展览” 、“青少年文艺演出” 、“艺术普及进社区” 、“艺术大师零距离” 、“文明之星艺术行” 、“文化名人艺术普及志愿服务” 、“观赏文明引导行动志愿服务” 、“网上高雅艺术文明行” 、“观赏文明大家谈”等十大系列活动、 100多项子活动。
艺术改变生活,一切都不是梦。(中国艺术报/郑荣健)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