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杨青:中国民乐走进成熟
录入时间:2012/3/23 13:06: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考级]
《中国民乐》:关于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实践和发展,您认为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杨青:“民乐现在亟待解决和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我觉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就在不断探讨,但似乎永远无法达成共识。我觉得作曲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去研究和创作,发展出不同的形态。比如彭修文、刘文金等会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去创作,郭文景、谭盾、陈其钢等会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去创作,也有像刘明源这样的演奏家兼作曲家,他也会按照自己的审美去创作。各种各样的审美意识,产生不同类型的作品,就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没有哪一种是最正确的,也没有哪一个机构会说哪一种模式是最权威的,大家都按着一个模式去做,那也是不可能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就是在各种不同的风格、流派、技法中产生一些优秀的作品,大浪淘沙,不好的作品会自然被淘汰,好的作品会慢慢流传下来。
在各种文化形态中,民乐依靠自身的发展的确成为了中国声音的代表。现在中国的领导人也很重视民乐。民乐的发展已经不容低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关注、扶持民乐的发展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我们不一定急于探讨什么,发展什么,而是要好好总结,总结为什么民乐这些年的发展改变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总结民乐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了发展,是表演艺术的发展还是创作力量的发展,还是理论研究使民乐走到了这样的高度,同时还要关注民乐大普及的现象。但是,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与总结还是较为薄弱,研究成果总体显得差强人意。
《中国民乐》:作为一名作曲家,您怎样看待民乐作品的创作态势?民乐创作为中国民乐的整体提升的影响如何?
杨青:现在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应该尊重各种发展形态。
目前民乐创作有两条路,一类是院校专业作曲家,他们写的作品实验性比较强,另一类是演奏家在创作。那么哪条道路是最重要的,或如何衡量这些作品的价值?有的人认为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就是好作品,老百姓不喜欢听的作品好像就走入了金字塔、怪圈。
我认为这两条路都应该走,当然老百姓喜欢的作品应该多出一些,但这些作品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一方面要鼓励老百姓喜欢的、喜闻乐见的作品产生,一方面也要鼓励学院派的、具有探索性的作品产生。因为经过不断的探索最后才能分辩哪些是能够流传下来的好作品。
前不久我去湖南参加一个民族器乐合奏比赛,当地作曲家创作的很多地方韵味浓厚的作品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但是赵季平的《古槐寻根》就不太能接受,有的人跟我说这样的作品在湖南演出就不太合适,太学院派了。实际上这个作品放在北京演奏就会觉得很有艺术品位,也有民族的根底。湖南那个地方可能就觉得太冷了、不热闹、不火爆。那么民族器乐作品是不是一定要以红火、热闹来衡量好坏呢?我看也未必如此。再比如谭盾的第一场民族器乐作品音乐会,在北京演出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褒贬不一,争论很大。但现在来看,他那时的一些作品已经成为民乐经典,比如《拉弦乐组曲》、《双阙》等等都成为了演出或比赛必奏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