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杨青:中国民乐走进成熟
录入时间:2012/3/23 13:06: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考级]
我很欣赏日本作曲家,比如武满彻、三木稔,听他们的作品你能感觉到他对自己民族的乐器深深的情感,对自己民族的乐器的了解是太透彻了。他们对自己民族的根异常重视,三木稔的作品大多使用日本本土的乐器,他还出了自己的《日本乐器法》,全部用自己的谱例来说话。武满彻是用日本乐器和西方乐器结合来写作品。总体来说我觉得他们对本土乐器声音的认识要比中国作曲家深刻。中国也有很好的作曲家,比如郭文景,他就把中国的声音透彻地带到世界上去了,但整体而言,中国很多作曲家还不像日本作曲家对本民族的东西那么有情感。
在我们与很多国外音乐家合作的过程中,外国音乐家很喜欢我们的作品,也很想用我们的民族乐器来创作作品,但是发现,中国没有一部民族乐器法有英文版。像韩国、日本已经有很多关于他们本民族乐器法的各种翻译版本。中国的民族音乐除了在国内发展,还要向世界推广,推广的手段是什么,就是能够让人家看明白你的演奏法,把你的乐器法介绍给外国人,让他们了解你们的音域、音色、技法等,人家才有可能进行创作。
我觉得,作曲家和演奏家也是互相促进的一个关系,在国内有很多时候,演奏家奏不下来的东西他就说作曲家写的不好,疯了。我觉得应该是作曲家写出一个比较难的东西带动演奏家的技术往上走。慢慢民乐的演奏水准会不断提升。像《愁空山》还有我的作品《苍》,当时在上世纪80年代很少人能演,觉得太难了,但是现在你看,青年学生都能演,这就说明我们的演奏水平上了几个档次了,作曲家的一些作品能够促进演奏技术的提升。民乐演奏家里面我觉得也有很多有责任心有才华的,把作曲家的作品推广出去,让很多人来学,作曲家又会不断创新,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
《中国民乐》:作为一名音乐学院的院长,您认为音乐学院应当在民族音乐传承和创新的历程中,担负何种角色?
杨青:为什么内蒙、新疆、西藏还保留那么浓郁的风格,我觉得恰恰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尊重。很怕自己民族文化消亡。自己民族文化没有了将惨不忍睹,你要特别清晰地知道自己民族的特色是什么。
整个民族音乐的传承是个大问题,传统文化的土壤在逐渐丧失。民族文化的传播现在只能指望院校了,音乐学院应当是也必须是民族音乐传承和创新的基地。就院校而言,最主要还是师资问题,很遗憾的是很多好的老师很快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现在就是抢救,但你怎么抢救。还有一个是责任心的问题。音乐学院的领导你有没有这个责任心去做这个事,如果大家都认为那不是自己的责任,这个将很难做起来。
培养民族音乐教师非常困难。现在民族音乐的课程和教师都在被边缘化,首先你把他放在哪个系,而在这个系里教民族音乐的教师不受尊重和重视,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也不愿意听。民族音乐教师渐渐成为边缘人物,民族音乐课程渐渐成为边缘课程。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是希望民族音乐课至少专门设置一个专业,不要统称为音乐学,将民族音乐淹没于其中。
《中国民乐》:在经历了多年的普及、发展之后,从某种程度而言,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蜕变期,可为机遇与挑战并存。您怎样看待中国民乐的未来走向?
杨青:我觉得中国的民乐还是中国人精神的精髓,很多老人老了以后还选择学一件中国乐器,他喜欢那种韵味。机遇是永远存在的,挑战也是,中国民乐经历过那么多挑战,到现在它仍然存在。我们不用担心民乐的未来,中国民乐的发展会随着民族的成熟而取得应有的位置。
我觉得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作为老一代民乐人建立的一个沟通平台,对民乐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有识之士可以在这个平台做很多事情。尤其在没有人重视的情况下,只有靠这种民间的组织来壮大、弘扬它的精神。在当前,学会所做的事情应该是引导、引领民乐人的思想,在理论、学术方面发出一家之言,多做一些基础性、建设性的工作,使学会除了是一个民乐人的家,同时更是全体民乐人的精神栖息地。(来源: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