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吕远:铸魂油城克拉玛依
录入时间:2012/3/28 15:09: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吕远:中国著名作曲家。曾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外事委员会顾问,中国石油文联顾问等职。 代表作:《克拉玛依之歌》、《克拉玛依新歌》、《牡丹之歌》、《走上高高的兴安岭》、《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等众多中国经典歌曲。
诺言
吕远感觉到,对朱崇懋许下的诺言可能难以很快兑现了。
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指示》。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后,为知识界和文艺界拂来了一缕春风。但也有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着中共中央这种开放的胸怀恶毒攻击中国共产党,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党中央准备反击的,就是这一小撮儿必须要反击的人。
问题在于,在基层实际操作过程中,“反右”被扩大化了。很多进行正常创作的文艺工作者也受到了无端的审查和检查。
也就在开始“反右”的一个月之前,中央广播文工团独唱演员朱崇懋请中国建筑工程文工团创作员吕远为自己写一首歌,要有“一个走在祖国大地上的歌唱家,看到很多动人的新事物,忍不住要放声歌唱”这种味道的。
他的想法与吕远的创作思路很合拍:“一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人的亲身感受是最有感染力的。”吕远的心颤动了一下,“这首歌,我一定写!”
下放
吕远因为对本单位的一位领导提过意见,也遭到了历时半年的审查。不过还好,他没有被划为“右派”,而是属于“可以继续使用的中右分子”。但一名纯粹的音乐工作者经常写出的不再是艺术作品而是“思想汇报”和“检查”的感觉,是极其痛苦的。
吕远情绪低落,整日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但他发现,一个陌生的的名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大报纸上——“克拉玛依”。
“新中国缺乏能源,但在遥远的新疆却发现了一个大油田!”再严苛的审查,也无法损伤这个由衷期望祖国富强的年轻人的心,一种喜悦和向往之情在吕远心中油然而生。
但这名“中右分子”需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劳动锻炼。1958年初,吕远被下放到兰州炼油厂。远离政治中心,贴近一线群众,吕远感觉自己好似出笼的鸟儿。他把自己的全部家当——几箱书籍、一些乐器和行装席卷而去,打算长驻大西北了。
兰炼的主题词是“石油”,进入兰炼的原油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克拉玛依油田的。于是,“克拉玛依”从一个陌生的形象成为了吕远生活中日日接触的具象。
有些兰炼人去过克拉玛依:“别看那里没有水、没有草,连鸟都见不到,但那里可热闹着呢!”
吕远打心眼儿里羡慕他们啊!他几次向组织上提出要去克拉玛依参加锻炼,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