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作曲家吕远:铸魂油城克拉玛依

作曲家吕远:铸魂油城克拉玛依
录入时间:2012/3/28 15:09: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红歌

  吕远终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克拉玛依之歌》由朱崇懋和建筑工程部文工团歌唱演员吕文科同时唱响——

  吕文科在北京的各个建筑工地为工人们演唱,得到了工人们热烈的欢迎;朱崇懋灌制的唱片畅销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

  很快,《克拉玛依之歌》传遍了大江南北,她写出了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的真实景象,唱出了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祖国早日富强的愿望和心声。中南海举办文艺演出时,周恩来总理每次都要求欣赏《克拉玛依之歌》。

  1959年《克拉玛依之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激励着无数的中华儿女投身到中国石油工业中来,投身到克拉玛依油田的建设中来。有一位大学生给吕远写信说,受了《克拉玛依之歌》的鼓舞,他毅然报名奔赴边疆,唱着这首歌来到了克拉玛依……

  2004年8月,《新疆石油报》记者胡林采访在克拉玛依举行的“全国中小城市年会”时,向十多位市委书记和市长提了一个问题:“各位在此次会议之前知道克拉玛依吗?是从什么途径知道克拉玛依这座小城市的?”

  大多数来宾的回答都是:因《克拉玛依之歌》而知道了克拉玛依。

  “毒草”

  然而,从1964年起,林彪等人开始无限地强调突出政治、无限地批判“业务挂帅”。

  文化领域里“冒尖”的东西是首当其冲的。《克拉玛依之歌》首先被提出批判:这个牧人在条件艰苦的时候“转过脸向别处走去”;等人家建设好了,他又“催着马”跑来享受。这不是宣扬“资产阶级享乐主义”和“逃跑主义”吗?

  而且,这个牧人的身份有问题:解放前他就能“赶着马群”,足见他不是个“贫下中牧”,而是个“牧主”。这样的人怎么能加入到革命生产中来呢?

  6年前的那只“隔墙之耳”终于跳出来作证了——

  那天晚上,他听到了哭泣声。他顺着声音一找,原来是从吕远的房间里传出来的。这足以表明吕远的“阴暗心理”和“没落不满的资产阶级思想感情”。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对《克拉玛依之歌》定性了:反对“上山下乡”、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大毒草”,很多省市都开始批判。

  赤子

  但克拉玛依人没有批判《克拉玛依之歌》。而且完全可以这样说,五十多年来,三代克拉玛依人都是在《克拉玛依之歌》的旋律中为祖国奉献着石油的。《克拉玛依之歌》就是克拉玛依的魂魄。

  1978年,春归大地。1979年,《克拉玛依之歌》随着吕远冤案的平反解放了。克拉玛依人终于联系到了这个铸就油城之魂的人民艺术家。

  1985年4月25日,在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30周年的大庆之时,吕远应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的邀请,来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今天我虽然第一次来到克拉玛依,但我早把这块土地作为了我的故乡,我愿做一个克拉玛依人。”

  克拉玛依也多么期望吕远能做一名克拉玛依人啊——吕远成为了克拉玛依市历史上第一位“荣誉市民”。

  于是,成为了克拉玛依人的吕远悠然地用白杨河水沏了杯茶,在宽敞舒适的宾馆中推开窗,深吸了一口穿过茂密杨树林扑鼻而来的沙枣花香,开始构思《克拉玛依新歌》——

  每口油井连着我的心房/每条油管连到我的心里/我的生命离不开你/永远也离不开你……

  2008年9月28日,在克拉玛依市50周年市庆之际,吕远将自己珍藏了50年的《克拉玛依之歌》手稿,郑重地交到克拉玛依市市长徐卫喜手中。徐卫喜面对吕远深深地鞠了一躬。

  为了永远铭记人民音乐家吕远为克拉玛依做出的杰出贡献,2011年11月15日,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决定:把即将建设的市音乐厅命名为“吕远音乐厅”。(来源:克拉玛依日报/记者 刘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