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作曲家吕远:铸魂油城克拉玛依

作曲家吕远:铸魂油城克拉玛依
录入时间:2012/3/28 15:09: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向西

  怎么办呢?吕远想到了“借题发挥”:当时,他正在写一首长诗——《一个党员的手》。写这首诗需要去体验边疆人民的生活。于是,吕远借写诗为名向西而去。

  越往西走,景色越荒凉。但越往西走,吕远心中就越振奋——

  一路上,他看到了忙碌的工地和厂房,看到了荒漠上有红旗招展。“克拉玛依人也一定是这样为祖国奉献石油的!”吕远遥望着祖国的西北边陲。

  但是,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所限,他还没有把漫长的河西走廊走完,时间就不够了。

  不过,“以克拉玛依油田为题材完成自己对朱崇懋的诺言”的决心,他下定了。

  刚回到兰州,他就从一部纪录片——《从阿拉木图到兰州》中看到了克拉玛依的建设情景。

  比河西走廊更加荒凉的无垠戈壁上,却丝毫没有死寂的气息:一座座井架高耸入云;一辆辆汽车风驰电掣;一股股原油喷薄而出。

  更让他感动的,是克拉玛依的石油工人:在严重缺乏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情况下,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他们就从一片毫无生机的荒漠中为祖国捧出了几十万吨石油。

  “就叫《克拉玛依之歌》!”吕远对自己拍板了。

  隔墙

  吕远日常“锻炼”的状态是:白天拎着刨子和锯子当木工,月上树梢之时,他才开始对《克拉玛依之歌》进行构思。

  可是,1958年5月底,北京突然来电,命令吕远迅速返京。他心里“咯噔”一下——难道还是“反右”的事?

  回去才知道,这名“中右分子”被“使用”了——建工文工团要创作一部歌剧。没法儿,《克拉玛依之歌》又只能暂时搁置了。

  等到歌剧创作完成,已是1958年10月。吕远在北京市山老胡同的一个小院里,又把《克拉玛依之歌》找出来,在凉秋的深夜中继续推敲——

  一个牧人,在旧中国时来到过这片戈壁,但面对“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荒凉,他转身离开了;而在克拉玛依油田被开发之后的今年,他又来到了这里,望着满眼的绿树红旗,听着耳边海洋般的歌声,他催着马向克拉玛依跑去!

  吕远忘情地谱着、写着、唱着,深情的歌声伴着激动的泪水穿过窗棂,飘向了寂静的夜空。

  但他并不知道,此时,就在窗外,有一名“政治敏感性非常强的人”在努力地捕捉着《克拉玛依之歌》的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