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东“爱我中华”石刻
此外,交响诗《嘎达梅林》的女作曲家辛沪光得知庐山主旋律音乐石刻项目后热情题词,并在国外打来越洋电话询问石刻项目进展情况,表示回国后一定要登上庐山一睹石刻风采,但她2011年11月不幸病故,这一愿望未能实现而终成遗憾。
现在,李坚、沈尊光、陆光标等仍旧四处联络,通过自己的热情和信念去感染每一位音乐家,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为这个时代拥有一批钟情于音乐事业、为艺术奋斗不止的音乐家而备感欣慰。
工匠:镌刻国歌词谱,我们不能要钱
在名家名作荟萃的石刻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苍松掩映下镌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特大型石刻,国歌的歌词、乐谱(五线谱与简谱对照)被完整地刻在冰川石上。为方便游人观瞻,石刻前方还特意开辟出国歌台。据卢邦社介绍,做好主旋律音乐石刻园这项事业,国歌是他的首选歌曲,并且通过精心选址,众多音乐家的题词围绕在国歌石刻周围,中国音乐人同心向党,讴歌时代进步、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景表达得淋漓尽致。
为了刻好国歌,卢邦社通过朋友介绍,专门请来了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的石雕艺人任成富、任成友兄弟。其中,55岁的弟弟任成友参与过卢沟桥、毛主席纪念堂、故宫等国家重大建筑、文物古迹等的修建或修缮工程。多年来,兄弟俩几番上庐山,经常是每天早上六点钟便上山开始工作。因庐山气候多变,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云雾缭绕,冬季下雪时无法开展工作,留给兄弟二人的工作时间有限,所以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就要和这些冰川石为伴,两人凭借精湛的手艺,为庐山音乐石刻园的诞生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任成友说,他们接到刻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任务是在2011年8月,当时,卢邦社兴致勃勃地把国歌的乐谱交给二人,并一再嘱咐:国歌的刻写是所有作品中最神圣、最严肃、最核心的工作,一定要用心、用情完成好,才不负发起建设音乐石刻园的初衷。
在多年的工作中,任家兄弟早已理解音乐石刻的重大价值和意义,他们对于卢邦社的此番嘱托自然是再重视不过,于是他们放下手头其他工作,全力投入到了国歌的刻写工作中来。
据任家兄弟介绍,石刻园所用的冰川石为第四纪冰川漂砾物,作为庐山重要标志之一的冰川石坚硬无比,比花岗岩还要硬许多倍。整个工作下来,他们损耗了大切割片40多张、钻头50多个,180角磨机由于持续超负荷工作也被烧坏了。任成友工作的时候,哥哥任成富要同时往石头上浇水冷却。考虑到工期和外界环境的限制,他们要赶在当年庐山下雪之前加快工作进度,这样才能尽快完成任务。卢邦社多次上山查看工程进展,不时对项目方案进行修改完善,而朴实的任家兄弟也尽心尽力地做着这项堪称“壮举”的工作。
“怎么能要钱呢,这可是国歌!”提起国歌的刻写,任成友郑重其事地说:自己做了一辈子的雕刻,很多都是国家工程,现在有幸能够把国歌刻在庐山上,是一辈子的荣幸,感激都还来不及,更不用提工钱的事了。
卢邦社说,音乐石刻园的筹建从构想到实施困难重重,从歌曲取舍标准的选择到邀请音乐家题字,很多问题都是当时身处“音乐圈”之外的他的一块心病。现在回忆起来,当初一些朋友和音乐界老前辈的支持,无疑是给自己的最大动力,这其中就包括李坚的肯定。当卢邦社怀着忐忑的心情把自己的想法向李坚汇报后,得到了李坚的鼓励支持,并且当场提供了我国音乐泰斗贺绿汀先生题赠给他的“大音传人”瓷板画拍照作品(原件已存江西博物馆),并在与贺绿汀的女儿沟通后得到推出石刻的允许,这给予了卢邦社继续做下去的信心。
卢邦社还说,中国音乐石刻项目竣工后,将吸引国内外众多音乐爱好者到庐山一睹音乐界泰斗、大师的墨宝,可以丰富游客的庐山见闻,同时也会吸引他们今后经常举办名家演唱会,形成庐山具有可持续性、富有高尚文化气息的旅游热点,为庐山的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内涵。
现在,在苍松掩映、鲜花竞放的旖旎风光中,在国歌台上,观摩的人群川流不息,或赞叹、或高歌、或沉思、或留影,充分表达着国人的爱国情怀,这里已经成为一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将深刻影响子孙后代的圣地。
沈尊光说他至今记得一位音乐家对他说过的话:云居寺的石经断断续续刻了1000多年,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到中国访问看到壮观的石经后对周恩来总理说,他愿用等量的黄金来换取云居寺的石刻华严经。周总理幽默地回答说:黄金有价,石经无价。现在,云居寺的很多石经印度都没有了,可见其价值之高。开拓未来就需要铭记历史,而庐山的主旋律石刻园在经过历史大浪淘沙般洗礼之后,也许会拥有和今天云居寺石经一样不可替代的宝贵价值。(来源: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晓风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