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石刻
2010年10月16日,第一次下九江,对庐山音乐石刻的发展环境进行考察;
2010年11月27日,第二次下九江,欣喜地怀揣着31名音乐家的题词上庐山;
2011年2月16日,第三次下九江,确定中华音乐主旋律作品名单表;
2011年6月25日,第四次下九江,与九江方面人员深入探讨音乐石刻园的发展前景;
2011年9月8日,第五次下九江,参加原创歌曲研讨会,点评入选歌曲;
2011年12月9日,第六次下九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几经辗转终于被永久镌刻在庐山的摩崖石刻上;
2012年6月2日,第七次下九江,进一步明确主旋律音乐石刻园发展思路,决定加大对石刻园的开发和宣传力度。
这就是在一年多时间里,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沈尊光七下九江上庐山的忙碌轨迹。实际上,吸引沈尊光的不仅是庐山秀美的风光,还有他心目中一项不朽的事业——让横亘于庐山天合谷景区的主旋律音乐石刻园顺利诞生。功夫不负有心人。令人欣喜的是,这条长达800余米的庐山“龙脉”目前镌刻了110名主旋律名作词曲作家及歌唱家的118幅题词,成为一部记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反映时代变革、抒写人民心声的音乐史诗。
缘起:在这个了不起的时代,庐山更要做文化
漫步庐山,人们都会被它的雄、奇、险、秀所吸引。1961年,毛主席游庐山并题诗云:“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全诗将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的风光描绘得恰到好处。庐山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此评价道: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今天,如果游客进入庐山的天合谷景区,跨过林荫遮蔽的蜿蜒山路,毛泽东“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朱德“人民音乐家”(聂耳)、邓小平“中国音乐家”的题词首先映入眼帘,而后便可以自由穿梭于音乐的时空王国了。在一块块巨大的冰川石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黄河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十送红军》、《赞歌》、《歌唱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春天的故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同一首歌》等经典歌曲分别由相关音乐家题写歌名,由石雕艺人一笔一画郑重地镌刻在巨石上,只要伸手摸一摸,在不同的笔体、不同的尺寸和不同歌曲的悠扬旋律中来回游走,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就自然展现在观者眼前。这就是庐山充满人文色彩的另一道风景线——主旋律音乐石刻园,它也被人们称为近百年来音乐历史的重生。
时至今日,庐山音乐石刻园筹建发起人卢邦社仍然清楚地记得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几年前对他说过的话:“做旅游景区是对的,但是不要建多了房子,建多了就是罪人,现在庐山的建筑已经不少了;另一方面,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在这个时代,庐山开发到现在不做文化也是历史罪人。”从2010年初起,卢邦社通过多方努力拜访了我国很多知名专家、学者,就音乐石刻园项目的可行性和潜力挖掘进行咨询,意外地得到了其中大部分人的支持和认可,基于此,卢邦社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现在几乎所有为我们所称道的经典文化都是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精神面貌、记录社会变迁的作品,并随着时间流逝在历史的选择下成为民族瑰宝。庐山音乐石刻园就是把当代的优秀音乐文化荟萃到这里,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