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作曲的乐歌《春游》属于我国早期音乐创作范畴,是近代第一首多声部合唱
中年时代 为人师表
李叔同回国后先在天津工业专门学校任教,继而执教于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任图画教员。1912年春,离开天津,赴上海城东女学,任音乐教习。同年秋,赴杭州,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该校创建于1908年,初名“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 1912年,改名“浙江两级师范学校” ; 1913年又改“浙江省立第一师范” ) 。校长经亨颐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十分重视艺术教育,1912年秋增设“图音手工专修科” ,聘请李叔同为该科音乐、美术主任教师。1915年9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音乐图画课” ,应校长江谦之聘,李叔同为该校图画、音乐兼职教员,从此往返于宁、杭两地。六年之中,他为艺术师范教育培养了一批开拓型人才,也为美育实施在中国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
丰子恺曾著文生动地描绘李叔同先生上课的情景。丰子恺还说:“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 。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在日本时,李叔同作为一位艺术家,西服革履,风度翩翩,是彻底自由的艺术家;回中国后,作为一名教师,黑色马褂,布衣布鞋,成为一个彻底严肃的教师,前后判若两人,体现了他一生做任何事情都将“认真”做到极致的态度。
中年时代的李叔同,对中国文化最大贡献是编创了一批经典的传世乐歌和培育了对近代中国艺术师范教育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的几位高足——吴梦非、刘质平和丰子恺。
百年前的中国,尚未有作曲家诞生。正如梁启超所云:“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社会之羞也。 ” ( 《饮冰室诗话》九七)乐歌制作方式主要是依谱填词,即采用日本或欧美曲调填入歌词用于歌唱,也有少量以我国传统曲调填词的乐歌,更少量的是编创者作词谱曲形式,称“自制曲”或“自度曲” ,李叔同的乐歌编创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中期阶段以从事教育生涯编创的乐歌为代表。这些乐歌多采用借景抒情手法,既有诗情画意景色描绘,又有个人感情浓郁抒发,旋律优美,风格典雅,为社会广为传唱。如《送别》 《忆儿时》 《采莲》 《西湖》 《落花》《大中华》等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编创乐歌的经典作品,歌词即反映了作者深厚的诗词修养和关爱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忆儿时》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讬。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李叔同作曲的乐歌有《春游》 《留别》 《早秋》《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歌》等,属于我国早期音乐创作范畴,其中, 《春游》为我国最早的三声部合唱作品,旋律清新优美,和声简约丰满,也是近代第一首多声部合唱,被选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入选作品” 。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