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修行,大致有受戒(佛教制度之一,皈依佛教者需受持戒律,不同教派有不同戒条,佛教徒受戒后不准破戒) 、闭关(佛教徒一人或数人结伴闭居一室修禅或学经,断绝与外界一切交往,谓之闭关) 、研律(探讨、研究佛教的各种经典) 、讲经(讲解佛教的经卷、要义,传授佛法)等,弘一晚年的佛教活动行踪,主要往来于浙江和闽南两地,与泉州特别有缘,成为他生命归宿之地。
1918年9月,弘一入灵隐寺从慧明法师受具足戒,从此成为一名“比丘” (梵语bhikkhu,意译乞士,俗称和尚); 1919年夏,从华德禅师学唱赞呗; 1920年6月,赴贝山闭关; 1921年三月,居温州庆福寺闭关治律,在此掩关三年。1924年5月,至普陀山,参礼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一生最为注意惜福一事,衣食住等,皆极其简单粗劣,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从此,弘一律己至严,操行至苦,云游四方,恒跣足芒鞋,孑然一担。1925年至1928年往返于温州、杭州、上海、厦门之间,治律、写经、结缘。弘一在佛学领域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对《四分律》的研究。我国佛教的律学,“旧律”有四大律,即《十诵律》 《四分律》 《摩诃僧衹律》和《五分律》 。唐代义净留学印度回国所译的戒律《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后人称之为“新律” 。弘一初出家时学的“新律” ,即《有部律》 。后来听朋友之劝,改学《四分律》 。唐道宣所著《四分律行事钞》 《戒本疏》 《羯磨疏》 ,称为南山三大部,是研究《四分律》之三疏;因其久居终南山,故号“南山律宗” ,佛界供他为南山律宗之祖。然至南宋时在佛界失传。至清末,这些著述方自日本再传中国。 《四分律》也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门律学。弘一花四年时间穷研至精。南山律学八百年湮没无传,至弘一方又复兴,故而佛界供奉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1939年至1940年,弘一在永春普济寺闭关静修两年。自1937年5月至青岛湛山寺讲律之外,他整个晚年都在闽南度过。在佛教养正院讲演《南闽十年之梦影》时,认为“常常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 。抗战爆发后,他对日军侵华极为愤慨,到处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条幅,体现了弘一的爱国理念。1942年春,郭沫若驰书请求法书,弘一写《寒山诗》相赠:“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同年10月初,在温陵养老院讲经时身体发热后,拒绝医疗。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四字。13日晚8时,驾鹤西行。弘一皈依佛门凡25年,自入门至圆寂,深研律宗,苦行浙闽,弘扬佛法,实践躬行,以戒为师,功德圆满。经历了“华严为境,戒律为行,净土为归”的佛学心路历程。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纪念弘一法师诞辰100周年时献诗镌刻于定慧寺两旁圆柱的楹联: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珍奇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弘一的书法独具一格,被文化界称作“佛体”书法。他在佛学活动中留下大量珍贵的书法精品,无不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价值连城的珍品。台北广元长老云:“在大师诸艺事中相较,成就最高的,要算是他的书法。 ”李叔同的书法可分出家前与出家后两个时期,出家前以《李息翁临古法书》为代表作,侧重于北魏碑体,端凝雄健,墨饱笔圆,风格独特;出家后以1926年8月在庐山青莲寺所写《华严经十回向品初回向章》为代表作,由六朝参以秦篆笔意写成。恬静冲逸,敛神藏锋,炉火纯青,被誉为了不食人间烟火气的“佛体” 。临终前致刘质平偈语亦为弘一墨迹之精品: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信仰产生巨大的动力。李叔同人生不同的三个阶段都做出了不凡业绩,做什么像什么,实际上是他信仰艺术、信仰教育和信仰宗教绽开的三朵灿烂之花。在任何缺失信仰,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李叔同的人生信仰及其做事认真的态度都具有榜样的力量。因为,信仰和动力,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双滚滚向前的巨轮。(刘再生/文)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