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和学生刘质平(左) 、丰子恺(右)合影
李叔同教育生涯中培育的高足,卓越建树者为吴梦非(1893—1979,艺术教育) 、刘质平(1894—1978,音乐)和丰子恺(1898—1975,美术)等,师生之间有着许多的感人交往事迹。他们三人先后于1908年、 1912年、1914年考入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得到李叔同的悉心关心与帮助。1919年,三人自筹资金创办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吴梦非任校长,并发起成立“中华美育会” 。1923年,学校改名“上海艺术师范学校” ,一年后又扩建为“上海艺术师范大学” 。该校创建五年毕业生遍及全国17个省区,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者有钱君匋、邱望湘、陈啸空、沈秉廉、萧而化、唐学詠、何笑明(铭) 、徐希一等,对近代中国艺术师范之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李叔同培育了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三位高足,他们三人又培育了一大批优秀艺术教育人才,其中,陈啸空、邱望湘又培养了贺绿汀、吕骥、胡然、张昊等近代著名音乐家……可谓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夏丏尊曾评价李叔同艺术教育业绩云:“迄今全国为音乐教师者十九皆其薪传。 ”所以,李叔同具有近代中国新式艺术教育开山鼻祖之地位。此外,国画大师潘天寿(1897—1971)于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李叔同作为启蒙教师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于1915年成立“乐石社” ,被推为社长。同年加入西泠印社,和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等交往密切。作为印人,治印、赏印、论印,是他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21岁时,曾自刊《李庐印谱》 。李叔同一生治印数量不多,出家前将生平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 ,并立碑纪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印冢中发掘出藏印共92钮。出家后,公诸于世的刻印有39钮、 41方。弘一在书信中所盖常用印章有“弘一” 、“演音” 、“沙门弘一”等。李叔同作为篆刻家,在近代中国同样有着一流名家的地位。
晚年时代 天心月圆
人生分期只是相对性阶段划分。李叔同皈依佛门,持戒念佛,时年仅39岁,终其一生奉苦行僧修行,在佛学研究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界供奉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进入“无上清凉”的人生境界。因此,弘一法师的行踪——我们将其归之为李叔同的晚年时代。
佛教是佛教徒虔诚的宗教信仰。李叔同由杏坛走向佛坛,经历了一个以世俗观念或许无法理解的心灵历程。1916年秋,他在好友夏丏尊居士处见到《断食的修养方法》一文,说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能产生伟大的精神力量,决心一试。寒假,去虎跑寺试验断食三周,有脱胎换骨感,取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更名李婴。1918年春节,到虎跑定慧寺习静听法,拜师了悟和尚,为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字弘一。同年暑假,入大慈山虎跑寺出家前将一切书籍字画衣物,分赠朋友学生。8月19日在定慧寺剃度出家,事先未告知天津妻子及二子。日籍夫人居上海,托友资遣返日。日姬闻讯至杭州寺院求一见而不得,遂绕房啼哭而去。弘一由此遁入佛门,修行佛法。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