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先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题为《送别》的乐歌,仿佛凝固着20世纪初叶新式学堂在华夏大地上像雨后春笋涌现时,同学毕业、依依惜别的画面。一幅夕阳映照下,长亭别离,浊酒消愁,分道扬镳,难言凄凉的情景,镌刻在时代遽变中国知识分子脑海中。世道沧桑,中西冲突,新旧交替,文化质变,似乎都浓缩在这首百听不厌的短小歌曲之中。曲调来自于大洋彼岸美国作曲家P ·奥特威的创作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又经过日本音乐家犬童信藏加工改编,填词为《旅愁》 ,风行岛国。近代中国一位名人将之编创为《送别》 ,在知识阶层中广为传唱。1982年,电影《城南旧事》用做背景音乐后,再次风靡大江南北。 《送别》歌词具有古诗韵味,词曲结合天衣无缝,旋律流畅,感情真挚,意境隽永,成为一首历史经典名作。歌词的撰写者,即是精通诗词、音乐、绘画、戏剧、书法、篆刻,后来剃度出家、皈依佛门,成为佛学大师的李叔同。
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像李叔同这样才气横溢,成就非凡,在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都做出令人敬仰业绩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他的人生始终充满着否定之否定的自我之变。我们不妨循着他的足迹,探求他一生行程所走过少年风流倜傥、中年为人师表、晚年天心月圆的人生“三部曲” 。
少年时代 风流倜傥
李叔同(1880—1942)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息霜,又字叔同,名号有晚晴老人、二一老人等200余个。出家后法名演音,字弘一。出生于天津。母亲祖籍为浙江平湖。祖辈在沽经营盐业和银行业。李叔同出生时,父亲六十八岁,母亲王氏仅二十余岁。他自幼聪慧好学,五岁亡父,母子相依为命,从母亲习诵名诗格言;六七岁时,在仲兄文熙督教下攻读《文选》 ,琅琅成诵;十岁读《孟子》和《古文观止》 ;十一岁读“四书” ;十四岁临摹篆帖,习小楷;十六七岁时,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王维诗作。家境优裕,却无纨绔子弟习气,从天津艺林名士游,饱读经史子集,对诗词、文章、书法、篆刻均有造诣。
李叔同19岁时,正值戊戌变法失败的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曾到天津避难。他自刻一闲章:“南海康君是吾师” ,反映了他对康有为的景仰之心与爱国之情。次年,奉母携眷赴上海,加入名人雅士组织的“城南文社” ,和新学界领袖人物许幻园来往密切,所作诗文,被称“冠绝一时” 。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为经济特科高材生。1904年,和许幻园、黄炎培等一起参加提倡尚武精神、宣传移风易俗的“沪学会”活动,反映了少年李叔同在时代变化中的进步心态。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