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黑龙江的7岁小姑娘田新奕,正在“彩绘吉他”小屋里认真地给自己选中的小吉他“穿上”彩色的衣裳,灵巧的小手拿起画笔,蘸上五颜六色的颜料,在木吉他上轻轻地描绘着。绘完图案,她开始仔细观察屋里的吉他制作大师制作木吉他,“吉他里面为什么要做成空的?”“声音好不好听跟什么关系最大?”小姑娘告诉记者,爸爸妈妈要到周窝来订制乐器,所以她就跟着一起来了,“刚才那个喝奶茶的小店铺可漂亮了,那里的阿姨还教我敲鼓,中午妈妈说带我去吃‘私房菜’。我喜欢这儿,特别好玩!”
有鼓声、吉他声、贝斯声传来,街道一隅,几个年轻人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快节奏氛围里,每个人都表情专注而投入,冬日里,仅穿单薄T恤的他们却都微微冒着汗,衣服背后写着“吉他青年到武强去”。这样的乐队演出在周窝有很多,乐队也大多是音乐发烧友临时组建的。
周窝因其独特的韵味,吸引着四方的宾朋,众多音乐人来到这里体验交流,周窝音乐小镇已经日渐成为音乐人进行艺术创作以及举办各项音乐节庆活动的首选之地。而常年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一游,带动了乐器制作销售、当地特产销售、餐饮酒店服务等相关产业日益兴旺,仅2012年文化旅游收入即可达1千万元。
这里的农民不寻常
周窝村农民天天都跟乐器打交道,工作中制作调试各种乐器,生活中参加多种音乐活动,渐渐都成了音乐的发烧友,几乎人人都会演奏一两种西洋乐器。如今,周窝村60多名农民自发组建了农民打击乐队和铜管乐队。王建坡介绍,乐队目前能熟练演奏贝多芬的《欢乐颂》、俄罗斯名曲《喀秋莎》等。“上班时间制造乐器,业余时间到村里乐队吹萨克斯。”这样艺术化的生活,令周窝音乐小镇的村民感到惬意。
今年64岁的张唤迎15岁就开始学习各种民族乐器的练习,后来又在正定剧团担任过乐手,学习了小号等西洋乐器。1972年调到武强县文化馆工作,2003年退休后到金音乐器集团担任技术骨干。去年,周窝村村民自发组建了全县首支农民西洋乐队,张唤迎又自告奋勇担任起这支乐队的总教练。由于所有队员都是农民,原本拿锄头、剥玉米的粗手却拿起了西洋乐器,许多人在兴奋的同时,拿着乐器都不知道该从何练起,张唤迎就为这支特殊乐队专门量身定做了一套特殊的培训计划,不到两个月时间,队员就掌握了演奏技巧。张唤迎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周窝村的新农民”。他告诉记者,“我们乐队好几十号人里,我是比较年轻的,岁数大的都70多岁了。我们吹拉弹唱的技术可能不咋样,但许多专业演奏家乐器坏了,也会特意来到周窝,向我们提出问题来,我们准能给他满意答复。就连来这里的外国人也经常跟我们互相讨论乐器配件细节上的问题,一比划就知道。我们没受过正规教育,都是业余出身的草根,令老外们惊讶的是,种地的人能懂得西洋乐器,太不可思议了!”
34岁的周卫仓是乐队里的主力成员。初中没毕业,他就到乐器厂里打工。二十出头时,他决定“到城市见见世面”,在山东青岛和天津的乐器厂呆了10年。两年前,一听说家乡要建音乐小镇,他带着一身本事回来了。周卫仓是萨克斯的发烧友,有把“全世界唯一”的萨克斯管。“你看,刻着我名字的全拼zhouweicang,”他指着管身说,“从上到下,哨片、管身和U形管,铜质内壁的薄厚是有变化的,而一般的萨克斯就没这么细致。”周卫仓根据多年对雅马哈、萨尔曼等高端萨克斯的研究琢磨,结合自己的演奏习惯,专门制作了这把萨克斯管。去年,有位美国演奏家试吹之后,出14000多元想买他的宝贝,他没答应。最近三年,他在QQ群上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萨克斯爱好者,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周卫仓为网友们修好了三百多支萨克斯。如今的他开了自己的“小周工作室”,制作的乐器品牌名字叫做“伊萨奴”,意思就是“甘愿做萨克斯的奴隶”。他的工作室集制作、销售、维修、现场教课和网上教学于一体。他自豪地说,“美国很多演奏大师都来我的工作室量身定做乐器。我的学生好多都是大学老师,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愿意跟我讨论。我们周窝村基本每家都有人从事与音乐及音乐产业相关的工作。现在,全国各地来旅游、玩音乐、拍婚纱照的人越来越多,我心里很自豪。”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