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演完了以后,就挑了两台节目,分成两个团,到南方片和北方片巡回演出。很幸运,我们的《拷红》又被选中。我们走南方片,和侯宝林、骆玉笙一个团,从北京出发,到郑州、重庆、成都等地演了一圈。
在去巡演的火车上,文化部一个工作人员说:“小胖子,你有一张像,很好啊!”我那时候很胖。我说啥子像嘛?他就给我看(这张照片)。看了以后好高兴啊,我说你给我一张嘛。没问题!他后来才给我洗的。
天府周末:和侯宝林一起巡演一个多月,有没有留下难忘的记忆?
徐述:侯宝林喜欢叫我“小胖子”。一路去演出,他还挺喜欢我的,经常说“这个小胖子”。因为我爱听侯宝林的《戏剧杂谈》,当时他一路演了四十几场,我就听了四十几场,当时他的《戏剧杂谈》我都可以给他说一半。南北曲艺、戏剧,这些我都爱听,我就爱这些民间的。
天府周末:还有哪些年代四川扬琴比较火?
徐述:60年代又是一个春天。1962年,四川省音协、四川省文化局举办四川省扬琴大会。就在原来的红旗剧场,连演了17场,1700多个人的座位,场场客满,吓人!当时川剧界的蒋俊甫、周企何这些都来唱扬琴,竞华老师还专门点我,一起合唱了《船会》。
天府周末:当时川剧跟扬琴之间的交流很多?
徐述:哦,那是姊妹艺术。唱扬琴的人不懂川戏,你是唱不好扬琴的。竞华、周企何、蒋俊甫、刘金龙、蓝光临,他们能唱的都过来了,那个不是业余的啊,他们比专业的还专业。
有一次,我去东城区曲艺团演出,在那儿唱《白帝托孤》。全场50多分钟,后来瓢泼大雨下来,观众(还是)高兴啊、鼓掌啊。等到观众走得稀稀拉拉的时候,啷个还有一个人在那儿站起喃?然后她就往前走,我就赶快从台子上跳下去,是竞华老师,她把我手拉到只说:哎呀,人才啊!人才啊!
天府周末:成都有句俗话叫“假斯文,唱扬琴”。据说车辐这些文化名人都是扬琴粉丝?
徐述:嚯,车辐是大玩友,唱仄音、唱旦角的。李老师在的时候他就经常来耍,也不是有意的安排,扯点胡琴过点瘾嘛。耍了就在我们家里喝酒、吃饭,他老人家安逸得很,好吃嘴一个。
车辐是最捧角儿的,不管川剧、曲艺,他都爱捧角儿。他说我的唱腔很细腻,很有韵味,很纯正。他听了过后说,使呼吸都要停顿,还有什么“清风水月”哦,就是让人都沉醉了,世界这个时候都没有声音了。
C 传承:为后世留点东西
1974年,徐述接过恩师李德才的接力棒,开始带徒弟。一边教学、一边演出、一边创作,把四川扬琴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往下传。
天府周末:您是怎么开始自己的扬琴创作的?
徐述:我是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创作。1976年,周总理去世了。我就看了长安街送总理那个电影,灵车徐徐地前进,那个哀乐一起,我就一直看完哭完。我几次见到总理,感情特别深厚。乔羽写了“十里长街送总理,万众肃立心相随”这个词,我就写了一首四川扬琴《十里长街送总理》。这首曲子,是我最满意的一首曲子,而且大家也还比较公认。70年代开始这些创作以后,也就没有断过了。
80年代我们就搞曲剧,《半把剪刀》等等。80年代怎么就演曲剧了呢?因为觉得当时的时代还是不一样了,你一直坐唱或者是站着唱,还是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