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周末:2009年,您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代表性传承人,当时是什么心情?
徐述:得了这么一个荣誉,我不能拿到就耍了,我要干。我生为扬琴,我们这儿都晓得。当上非遗传承人,我就想我们要做事。传承,传承,要传承,我们有这个义务,有这个责任。我就开始考虑经济的问题,因为搞蜀声琴社16年,我深有感受。我就打了5个报告给几个主管部门,天天跑。后来找到原省音乐舞蹈研究所所长张跃,他说,我们给你“抽”起,给你一万五。嗨呀,我简直觉得捡到金山一座了。后来,音舞所就找到大慈寺这个琴社,给我们挂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保护传承基地。从2010年到现在,传承基地今年有4年了。
天府周末:对于扬琴的未来,您有什么期盼?
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字取得好,要保护、传承。我的体会是“保护”在前,希望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它就“传承”下去了。如果没有保护措施,它就“船沉”了。期盼就是船不要沉!
记者手记
陋室·大家
徐述为记者讲述老照片里的故事。 本文图片均由四川日报记者 余坪 摄
徐述的家在成都闹市,但是一处老宿舍。门楣上,悬着一块匾,上书“陋室”。
这套位于一楼的房子,名副其实是陋室。房子基本没装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单位房里那些熟悉的陈设都悉数保留着,木门仍然是那种旧旧的淡黄色,厨房里,仍然是那种小块白瓷砖贴过的灶台,甚至碗柜,也仍然是将就用砖在灶台下砌成。只有地板换成了最简单的复合地板,徐述笑说,那是去年才装的,一天就弄完了。
徐述说,1992年搬进来后,就没挪过窝,房子一直都这样。
今天,一个曲艺“大腕”仍住在这样简陋的房子里,真让我有些诧异。然而,更惊讶的还在后头。
客厅的竹制沙发,虽然完好如初,但竹色陈旧,隐约有些发亮,一看就有些年生了。徐述说,它比你们的年龄还大,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买的!呵,这些历经半个世纪的家什,需要主人怎样的爱惜,更需要主人怎样的知足。
其实,最让我感叹的不是徐述怎样甘于简陋,而是头一天的采访里,徐述给我的感觉是,不仅爱美,而且相当讲究。
那天,我专门到大慈琴社看徐述的演出。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徐述上台,白发红唇,一身深紫色旗袍短袖,上面亮片金光闪闪,在一群深灰色的老年观众前,让人眼睛蓦地一亮,“大腕”范儿十足。徐述下台后,我上前采访,才发现,因为旗袍是短袖,天还凉,毕竟已过七旬,徐述在手臂上套了一双肉色的护袖,既能保点暖,又不影响旗袍的效果,在观众席里一点也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