缯皮最精彩的环节是踩鼓,为了让皮最大限度绷紧,必须要一遍一遍紧绳,需要有一个人站到鼓皮上将已经缯紧的皮反复用脚踩,直到皮松后再紧绳,如此反复,皮就能均匀地绷紧。
当79岁的陶师傅站到已经缯得非常紧的皮上时,在场所有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他却笑着说:“大鼓上站四个小伙子都没问题。”
通过多次的紧绳、上绞棒、踩鼓和打木楔,牛皮才能被抻拉到最大伸展程度。最后边试声边赶皮,根据声音把鼓皮抻拉到最佳状态,最后把鼓皮钉到鼓腔上,一面鼓就基本成型了。
一徒难求 脏累苦活不赚钱
陶峰义说,以前在户县,皮匠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行当,因为户县对鼓的需求量相当大。
刘珂介绍,户县有迎祭城隍的传统,县北有五十五个村社参与。这些村社都有迎神锣鼓,其规模小者有十几面鼓,大者有数十面鼓。锣鼓是村民群体祭祀活动和群体娱乐的最主要的工具。数目巨大的锣鼓需求正是靠民间制鼓技艺支撑的。
但这些年,杨凌的锣鼓厂产量大、价格便宜,大部分鼓都从杨凌购买,虽然老皮匠的鼓结实、声音响亮,但做活慢,几十人的锣鼓队得等很久才能做全,而且手工价格较高,同样大小的鼓,杨凌鼓价位便宜一半,因此老皮匠的活慢慢少了,下一代人也不愿继承这门不挣钱的手艺了。
老陶说:“咋不想收徒弟?”说起这个话题,一直谈笑风生的老陶有点伤感,大儿子没跟他学艺,二儿子18岁去世,妹夫基本学成时不幸患病去世,临终时还让老陶做一面鼓挂到他家里。
多年来,和老陶搭档学手艺的都是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老陶本人也快80岁了,干一些力气活比较艰难,很多人找上门来,他也不敢接活儿。
刘珂说,缯鼓技艺系于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身上,若无年轻人继承,失传将成为难以避免的事情。
一家之言 是手工技艺,更是精神传承
手工缯鼓面临失传,但各地的锣鼓厂并非如此,记者采访了杨凌上川口村的新庆丰锣鼓厂的法人白联卫,这家锣鼓厂只有一二十名工人,每年产量却在二三十万面。
这家厂做鼓的流程半机器半人工,鼓腔部分基本全部为机器做,缯皮是半人工。不同于老陶的木架,他们用千斤顶,一般一个小时就能缯一面鼓。白联卫说:“我们以前生产队的时候就是用手工做,太慢。产量上去了,才能有销量,虽然我们这儿的工人也没有几个年轻人,但我们传承没什么问题,就看有没有市场,有了市场就有工人,就不怕没传承。”
手工缯鼓慢而优质,机器缯鼓快速又易于传承,手工缯鼓是否该被淘汰?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手工缯鼓并不能与机器制鼓相等同,手工缯鼓至今依然保持着鲜明的原始手工技艺特征,它为我们呈现出关中古代木腔牛皮鼓的制作方法和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千百年来,户县民间制鼓技艺支撑着户县北部乡村乃至关中中部鼓舞民俗的演进、积淀和形成,它是关中鼓舞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缯鼓技艺还包含了老艺人的精神传承,他们不怕脏不怕苦,是现代年轻人的榜样。这一技艺已成为地域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元素,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华商报/狄蕊红)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