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户县皮匠陶峰义望着一院子做不完的鼓欣喜,他怎么也没有料到,一转眼这几千年的手艺就要失传了,跟着他学艺的俩徒弟也都年过半百。
一面鼓中包含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但鼓是如何做出来的,知道的人并不多,如今,机器加工的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制鼓。户县陶官寨村79岁的老人陶峰义掌握着这门几乎已经消失的技艺手工缯鼓。
一套手艺 老皮匠活少家境贫寒
陶峰义是家传的皮匠手艺,其父陶景耀当年缯鼓就备受乡人推崇,他年少时跟随父亲学习皮活儿。他回忆,农业机械化以前,各村里还有牲口时,他长期在户县为各村制作各种农用皮具,用他的话说,“活儿多得做不完”。除了做农具,他能制作各种牛皮鼓。1998年曾受邀为西安大慈恩寺的鼓楼制作直径2.2米的大鼓,现仍在大慈恩寺鼓楼中存放使用。
陶峰义家境很贫寒,他住在陶官寨一间土房中,村中这样的旧房已经很罕见了。因为年龄原因,土地已经不能给他带来什么收入,虽然找他缯鼓的人还有一些,但与几十年前相比,他做得也只是些零活。据户县文化馆民俗专家刘珂介绍,户县民间缯鼓历史悠久,在清代光绪年间,户县县城、秦镇、大王镇都有皮匠铺子。
一面好鼓 声响还须工艺精
夏季不是缯鼓旺季,老陶家里正缯着一面一尺六的牛皮鼓,他说这样大小的一面鼓能卖300多元,如果有帮手,最快需要三四天,但有时候也得数月。
他用手敲敲,大鼓发出响亮的声音,他说,这就差不多了。
以这面一尺六的大鼓为例,老陶讲解了做一面鼓的步骤:由制作鼓腔、加工牛皮、缯皮和钉皮等四部分工序组成。
做鼓腔一般选用硬木,老陶说桑木最好,先用手锯解下弧形板,在鼓腔模型中进行合缝,胶合鼓腔,不能让鼓腔漏气,漏气后鼓声就不响亮了。
鼓腔做好后,老陶需要去屠宰场购买新鲜的牛皮,俗称血皮,按照鼓面大小裁好后加工。刮皮需要经验和手上的功夫,要刮得薄厚均匀、恰到好处。夏天加工牛皮是一件苦差事,传统缯鼓加工牛皮除了石灰不加任何添加剂,天热容易招惹苍蝇蚊虫,有时候皮会生蛆,老陶笑着说,“臭皮匠”的叫法就是这么来的,很多人不愿意做皮匠就是怕臭。
牛皮加工好,就该缯皮了,刘珂介绍说,缯皮是做鼓最关键的环节,如果皮缯不好,鼓声就出不来,既复杂又要花费较长周期。缯好鼓两面的皮后,钉上铆钉,一面鼓就基本成型了,一般来说,一尺六的鼓要钉一百多枚铆钉。
一锤定音 上鼓踩皮反复紧
缯皮是在鼓腔上把牛皮反复抻拉,不断地拉薄拉紧,使牛皮有良好的弹性,能够产生响亮震撼的声音。同时,通过多次的抻拉、放置、晾晒,使牛皮最终获得一种稳定性,确保在日后的长期敲击下不会松弛变形。
在户县,“缯皮”已演变为一个生活中的民俗词语,孩子顽皮不听话时,父母会说:“我看你皮松了,得缯你的皮了。”
缯皮要在专用的木底架上进行,刘珂说,这是古代皮匠的一个伟大发明,它方便而有效地解决了缯鼓过程中持续加力的问题。
陶峰义的缯皮木架已经用了很多年,显得有些破旧,但每个部件都有不可取代的用途。缯皮时先把鼓腔放置在木底架上层的平板上,把牛皮置于鼓腔上口,然后在牛皮的四周拉上绳子,并把绳子绕过底架的四边,绳头绳尾在底架上绑牢靠。再利用绞棒把绳绞紧,这样牛皮就被固定于底层的四方木架上。然后在两层横梁板之间打进木楔,通过木楔的进入不断抬高鼓腔,牛皮就会被不断拉紧。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