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聚焦“调控音色”的风格情绪分析
“调控音色”是《札记》的又一核心议题,其主要关注作品的两个层面:a)根据乐曲的体裁风格调控音色。《札记》对民族管弦乐队中或整体、或群组、 或单一乐器的音色规范度提出了严格要求,重点之一便是以作品的特定体裁风格来调控乐队音色,使得作品在指挥的诠释下“范儿”要正。如,第一卷《音诗》例3中处理这段笙、笛组成的管乐声部时,指挥要求对于“音诗”这种体裁的作品,绝不可自由发挥,必须严格遵循谱面标记,强调民族管乐器的共性抑制个性,笙与笛要通过气息、力度的控制达到音色的融合,以和弦的立体化音效显示出管乐声部威力;再如,第二卷《月夜》例3中为了解决“韵律不同步使得乐韵难融合”的体裁风格问题,指挥通过“中阮用三指向下作小三度滑奏仿琵琶推拉、古筝以压弦仿琵琶推拉”的演奏法调整改善了音色,保持了乐曲韵味上的古朴典雅之感;而涉及到第五卷《泼水节》这种少数民族风格作品时,本卷的卷首中对如何展现出傣族音乐独特的乐韵给出了要求:所有的演唱、演奏群体的装饰音都应较慢地柔婉滑奏,不可“打”音而出,只有按这种音色要求演奏才能准确地诠释作品风格。b)根据乐段的情绪特征调控音色。以乐曲段落的情绪表现为出发点进行音色的调控是《札记》的另一重点方式,其可以是严格讲究纯净音色的要求,如第二卷《月夜》例2中为了实现音响宛若“天籁之声”,要求最后一小节拉弦组“不做揉弦”来控制音色;也可以是噪声音响在特殊要求下无的放矢,如第一卷《音诗》例7的段落情绪是为了表达对沙迪尔惨遭杀害的强烈愤慨之情,因此指挥要求第2小节打击乐的一声巨响不必讲究什么音色,以噪声的手段去营造极限听觉同样可以成为音乐的表现手段;还可以是乐段情绪综合乐曲体裁风格进行综合音色调控,如第三卷《埋伏》例8-2的“奏凯”段落既是情绪上的歌颂,又是传统武套大曲体裁的结尾,指挥应分别对四个乐器组声部一一进行整合,同时处理好音乐上高低、长短、强弱三大要素的关系,才能做到“钟磬共振、金鼓齐鸣”。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