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品在各自时代特色方面所具有的代表性
笔者注意到,《札记》中的六部作品并非创作时段上的扎堆之作,而是各自反映出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不同时段民乐创作所带有的时代特色烙印,以时间先后顺序来看:《月夜》是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合奏作品,其在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下,依然在音响组合方面有许多创造性的开发;《洪湖》的创作则是滥觞于上世纪60年代,直至70年代末定稿,其在民族器乐的“声腔化”探索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埋伏》、《泼水节》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背景下诞生的名作,其反映出作曲家在新时期创作审美与观念上的一种自觉转变;《音诗》、《庆典》两首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民乐作品则体现出学院派作曲家在经过八十年代早中期大量西方新潮音乐洗礼之后开始冷静反思,以更为贴近大众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时代特色。据此可见,《札记》通过对这六部经典民乐作品分析后所归纳出的理论观点是令人信服的,选择这些作品进行指挥处理可以为一代又一代民乐指挥们提供一种参考系数,从而体现出《札记》在教材属性上所具有的规范性与示范性。
三、著作呈现方式的多维视角:
构建起“文、谱、音、像”互为支撑的四位一体化坐标
《札记》较之从前的同类型正式出版物最大的特色在于以DVD光盘的方式为谱例附上完全对应的视听内容,这种以现场排演音像实证谱例分析的作法开国内同类型著作的先河。《札记》中DVD光盘的内容均经过精心剪辑,并且比较式地附上了同一作品段落排练时和正式演出时的视频,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首先,通过“可视图像”这一介质能够以更为形象直观的方式深化读者对《札记》纸面文字分析的理解。如第一卷《音诗》例2中整合拉弦组颤弓的音响时,文字表述上要求演奏一定要“碎”,这个“碎”字对于很多不熟悉胡琴类乐器弓法的读者来说是很难从字面予以精准揣摩的,而观看了相对应的排练视频后便有了较为清晰的概念,特别是从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段音响在指挥的有效整合下,从最初杂乱无章到后来细微有度的明显变化,直至正式演出视频中流淌出沁人心脾的音响,指挥工作的技术含量在此有了极具说服力的注脚。其次,视频中指挥在排练现场的诸多“言传身教”式的口语化表述可以成为《札记》中书面化行文的有益补充。如第二卷《月夜》例3中整合拉弦乐的音响时,文字分析表述的大意是要求“松软”,不要“疲软”,二胡、中胡、大提琴要在力度上高度均衡,制造出新的音响,而这段谱例相对应现场排练视频中指挥一句“我的理解是文曲武奏”的口语化表述在笔者看来不但契合着书面分析,更有“点石成金”的神奇辅助功效。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