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深化对作品在音乐学层面的认知
《札记》除了在每一卷的主体章节中重点谈及民乐指挥如何排练合奏作品之外,还在卷首、结语中简明扼要地兼谈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沿革状况,并时有对作曲家本人的评论。笔者认为,不能把这些短小精悍的音乐学内容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因为其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给民乐指挥以启示:(1)指挥应对标题性作品的文学表现内容熟知了解,如《札记》中指挥在诠释《音诗》时,对维吾尔族英雄沙迪尔的传奇故事了然于胸;(2)指挥应对本作品所延伸出的民乐常识信手拈来,如《札记》中指挥在排演《月夜》时自然引申出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中文套大曲、武套大曲及其相关作品的处理问题;(3)指挥应以历史唯物的发展眼光去“扬弃”式解读作品,如《札记》中指挥对于《埋伏》一曲在三十年漫长过程中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并指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挥理念,也是作为一名指挥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解读作品功力的必要途径。”⑤
二、 作品遴选的多维视角:
依据“本人亲历、雅俗共赏、可圈可点”的三重原则进行考量
《札记》在浩如烟海的民乐作品中仅仅遴选出六部进行重点段落分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否则便难以使得本书的理论观点具有规律上的说服性。这六部朴老在其六十多年民乐生涯中多次指挥排练过的作品,均是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全部创作于上世纪下半叶),在音乐语言上有着风格各异但都雅俗共赏的可听性,在写作技术上有着细腻严谨并彰显出作曲家深厚创作功力的示范性,时至今日它们依然有着极高的上演率。除了上述原因,笔者认为朴老选择这六部作品还有更为深层次的考虑:
1.作品在不同体裁方面所具有的代表性
显而易见,六部作品六种体裁,《音诗》属于交响诗范畴,《月夜》、《埋伏》各自脱胎于文套大曲、武套大曲,《洪湖》具有协奏曲的特征,《泼水节》为常见的单乐章大型器乐作品,《庆典》则是音乐会序曲体裁。《札记》通过对每首具有体裁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可以举一反三式地给民乐指挥们以启发,实现指挥同类型体裁作品时在“异质同构”上的把握。具体释之:《音诗》的分析可以提示指挥在面对此类长篇叙事性作品时要处理好段落之间的逻辑演进,《月夜》的指挥音响把控可以成为诸多经典文套大曲的典范,与之呼应的则是《埋伏》为武套大曲的处理提供了范本,《洪湖》在处理好民族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音响关系方面有着很好的示范性,《泼水节》的音响整合对于其它带有领唱、合唱的民乐作品给出了要点提示,而《庆典》则在快板式民间民俗性风格作品的音响整合上“以点带面”进行总结。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