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
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杰作,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梯玛歌》中特别突出。
如“宋姆列些”:宋姆泛指祖先,“列”,译成汉语是送,意思是父母要走了,子女为他(她)送行。我们看到,梯玛穿着死者生前的衣服,背着一个烂背篓,背篓里除装有死者生前的衣服、被盖等,还按亡人的性别加以标志性物件,若是男性去世,就得插上一根长烟杆;是女性逝世,还要背上一个麻篮(土家语称为“泽壳”)。孝男孝女拖着梯玛哭哭啼啼,拉着他的衣角不放,不准父亲(或母亲)离开他们。这时,作为死者“化身”的梯玛也伤心地唱道:“儿啊,你莫哭了/女啊,你莫伤心了/你们的阿爸昨天喊我来了/他还在大门口等着哩/儿啊,你莫拖到娘了/女啊,你莫抱到娘了/你莫把娘的手捏得那么紧吵/你莫抓着娘的背篓摇啊摇/娘像竹子一年一年发了好多笋子/娘像树子一年一年结了好多果子/竹子开花要死了/果子烂了要落了/我什么都不爱了/你们的阿爸接我来了/我要回去了。”
在《梯玛歌》中,其叙述的主体梯玛是“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统一体。在梯玛法事中,他时而代表人向神陈述人的祈求,时而又是神的化身,向人转达神的旨意。他可以与南斗六星、北斗七星称兄道弟,他可以把蜜蜂、蜻蜓、蚂蚁、喜鹊、雀鸟、鹿子、野猪、熊呀虎呀这些家伙请来试他的保郎桥。他可以与土地神像老朋友一样拉家常,他可以到天河潭与岩上歌娘、岩下歌仔唱“三十六天故王坡”盘歌。如:
“问:那是什么哟/背起簸箩下水了/那是什么哟/搬起火钳钻岩了
答:那是螃蟹哟/搬起火钳钻岩了
问:那是什么哟/勾起腰杆过来了
答:那是团鱼哟/背起簸箩下水了
问:那是什么哟/长手长脚过来了
答:那是青蛙哟/伸手伸脚过来了
问:那是虾米哟/勾起腰杆过来
合:问的莫问了/猜的莫猜了/对门婆婆骂在了/旁边娃娃哭在了
他们就这么一路唱着,轻轻松松地过了天河。
土家语辞典
《梯玛歌》是一部丰富的土家语辞典。土家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全国土家族人口已达800多万,而真正能讲本民族语言的不足16万人。流传在湘西龙山洗车河流域的梯玛歌,大部分用古老的土家语演唱,保留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土家语词汇,是一部口传的土家语“活词典”。从这些古老的土家语中,我们可以研究出许多颇有价值的土家文化。一是可以作时间考证,“神歌”中出现的人名,皆是有名无姓,如八部大神,他们分别叫敖潮河舍、西梯佬、西呵佬、里都、苏都、那乌未、拢此也所也冲、接也会也那飞列也。我们把这些人名同后来的一些土家语人名联系一下,如五代时期吴著冲、惹巴冲,建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的来凤散毛司第一代土司王墨来送,以此推算,土家族地区到11世纪时,基本上还处于母系社会时期。二是可以作物种考证。在“神歌”中.坟一带的早期粮食作物有利布(稻谷)、气布里(黄豆)、乌所(小米)、翁巴(高粱)等,而以汉语相称的荞、麦、玉米等则传人较晚些。蔬菜品种当时已经有拉白(萝卜)、细捧(青菜)、石拖(大蒜)、可苏(生姜)、帕若古(辣椒)、爹嘿(豆腐)等,而瓜类及白菜传人较晚。水果中板栗与核桃相比,板栗称“树喜”,核桃谐音“克讨”,板栗当为本地土产,而核桃当是引进的品种。
精神法典
《梯玛歌》是一部土家族的“精神法典”,在娱人娱神的法事过程中也起到了抑恶扬善、劝人为善的作用。在梯玛法事中多次反复出现捞魂、赎魂、造魂等情节,而且还臆造出大秤称人山、大斗量人山等衡量善恶、惩恶扬善的鬼域,制造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戏剧性氛围,以此向恶者提出警示,实现抑恶扬善,劝人为善的目的。道德约束功能。梯玛具有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的原始宗教色彩。这种宗教性的信仰产生一种约束力,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取向产生深刻影响。祖先崇拜孕育了土家人崇祖孝亲的传统美德,而自然崇拜则使土家族地区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和良好风尚。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