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玛歌》是土家族“舍巴日”活动中演唱的一种民族古歌,在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采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修辞上有比有兴,词汇丰富,想象奇特,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这一点,土家族学者曾将其与屈原的《九歌》相对照,认为:《梯玛歌》的价值“对于屈赋研究有它不容忽视的启示性与历史见证性”(彭荣德、王承瑶整理译释《梯玛歌·前言》)。同时,《梯玛歌》以歌舞贯穿始终, 其舞蹈语汇极为丰富,主要动作有踩十字、踩是步、踩八卦、坐马、奔马、旋转及舞司刀、舞铜铃等,均以写意性动作为主,舞时,铜铃既是舞具又是乐器,它与牛角、司刀配合有致,形成独特的舞蹈旋律。梯玛边舞边唱,动作飘逸而雄健,把歌与舞融为一体,形成有表有叙、亦歌亦舞的长篇舞蹈诗。
《梯玛歌》从土家族的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祭祀到生儿育女、生产生活,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涉,有些“神歌”还传述了天象、物候、农时、农事、烹饪、生育等知识,对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地方方言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土家语是至今仍然存活的地方性独立语言,在《梯玛歌》中,所保存的土家族词汇十分丰富,是土家族历史和湖南文化历史的珍贵资料。
一部《梯玛歌》,洋洋数十万言,从土家族的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祭祀到生儿育女、生产生活,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涉,不愧被专家学者们称为“研究土家族方方面面的活化石”。
2006年,土家族梯玛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8传承人编辑
土家族梯玛歌传承人彭继龙,系湖南省龙山县内溪乡双坪村人,土家族,出生于1949年11月23日,其父彭武庚是家传20多代的老梯玛。
彭继龙从小生活在土家族聚集的地区,深受土家族文化的熏陶,10岁就跟着父亲彭武庚跑堂,15岁时学艺出师。1993年11月首次参加中国湖南龙山土家族摆手节,表演梯玛歌。1998年签职,正式成为梯玛掌堂师。
长期以来,彭继龙始终不忘向民间艺人学习,搜集和发掘民间文化资料,尤其对梯玛歌研究颇深。彭继龙传承的梯玛歌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古拙、原始,以其独特的形象博得了专家学者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凡湘鄂渝边区举行重大的节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彭继龙都会被邀请参加。人们对这位土家族文化的传播者非常敬佩。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彭继龙和他的梯玛表演队不断得到发展和逐步完善,在湘鄂渝边区名声显赫,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爱戴,每年都要接待不少来访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并为他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料。同时还经常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特别是近几年来配合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演出更为颇繁,常年活动在湖北、湘西、张家界等地。2005年12月26日,龙山县委县政府为彭继龙颁发了龙山县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被评为“全县优秀民间艺人”。2006年6月9日,被龙山县人民政府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称号。2007年3月14日,彭继龙被湘西州人民政府授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07年4月,彭继龙被龙山县人民政府授予“龙山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07年5月19日,在土家族确认五十周年暨土家学术研讨会原生态文化观摩演出中表现突出,受到了中共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委员会的高度赞扬,并颁发了奖励证书。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