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弓
颤弓也称为抖弓或碎弓,是二胡常用的弓法之一,它的符号为“///”,写在音符的右下方。颤弓是利用弓子快速地反复推拉运动,从而发出类似琵琶轮指一样碎密的声音,其实际效果为三十二分音符的同音重复。这种弓法演奏渐强、渐弱或自由延长等都较为方便。弱奏时多用于描写辽阔、宁静、遥远的意境。强奏时多用于表现激动的情绪和渲染热烈的气氛。 颤弓在演奏方法上与快弓很相似,它也是将动作的“轴”放在小臂的中部,使肘和腕成为平衡的两端。以大臂微微的紧张颤动,带动肘部振动,通过“轴”的作用,腕部及手指自然地也就带动弓子快速地左右平行运动了。
颤弓与快弓的区别在:
1、颤弓的换弓频率远比快弓要快;
2、快弓在音符的个数上是可控的,而颤弓在音符的个数上是不可控的,一拍颤动八下或十下都可以;
3、颤弓常根据力度的强弱变换用弓部位,而快弓的用弓部位一般都放在弓子的中部;
4、快弓要求发音清晰,每个音要呈点状,因此贴弦要实;颤弓则要求震颤细密,使发音由点组成线状,因而贴弦度与快弓相比要小一些。
演奏好颤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臂要微微地紧张,以支撑住小臂。但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大臂适当的紧张度,过于紧张会使发音僵硬,且不能持久;过于松垮又会使颤弓不易控制,发音模糊。小臂以下部位要相对放松,做到上紧(指大臂)下松(指小臂、腕部及手指)。颤弓在弱奏时用弓部位可靠近弓尖,贴弦不要太紧,震颤的幅度要小,一般在一二公分左右,但频率一定要快。在强奏时用弓可靠近中弓部位,贴弦要实,震颤幅度要大,一般可在五公分以上,频率不一定太快。颤弓不论强弱,都要注意震颤均匀和避免拉推弓发音不统一的不良倾向。
二胡学习者在颤弓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第一,手臂的紧张度控制或分布不恰当;
第二,频率过慢或震颤不均匀,使颤弓的效果变成了“一盘散沙”;
第三,弓子运行不够平直,呈斜线运动或呈圆圈状运动。
快弓
快弓,是指以每分钟120拍以上的速度,用分弓演奏十六分音符的一种弓法。快弓是二胡演奏必须掌握的一种高难技法,也是目前学习二胡的朋友感觉到最难把握的。为什么说快弓比较难掌握呢?这是因为它需要演奏者两手的密切配合,而且必须做到音位准确,时值均匀、发音清晰、富有颗粒性,而且在快速的乐段中,常常包含有快速换弦、快速换把等高难技巧,这就更增加了快弓的难度。因此,快弓技法的掌握情况常作为衡量一名二胡演奏者掌握技术程度的高低。 在以往的二胡教科书里,有人一直认为快弓是分弓的加快缩小,就是分弓的动作,分弓动作动作再加快缩小,就是快弓的演奏动作。但随着现代二胡技法的飞速发展,对这个观点已经有了不同的认识。“长弓的动作加快缩小,就是分弓的动作”是正确的,但快弓的演奏动作,就不是简单的分弓动作的再加快缩小了。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长弓与快弓的动作枢纽(即运动的“轴”),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二者之间的差别了。长弓:在拉弓时,随着以腕部为先动点向右拉出,右臂逐渐向外伸展,直至弓尖;在推弓时,以大臂内收为先动点向左推进,小臂和手腕随之而回归,直至弓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演奏长弓时,上至大臂部位,下至腕、指部位,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的,即拉弓时都向右伸展,推弓时都向左回归,它们运动的“轴心”在肩部。 分弓:因其速度并不太快,其动作的“轴”仍可放在肩部。 快弓:在拉弓时,手指带动弓子向右运动,而肘部却要向左摆动;推弓时,手指带动弓子向左运动,肘部却要向右摆动。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演奏快弓时,手和肘是同时向对方的相反方向均匀地摆动的,它们运动的“轴心”应放在小臂的中间。这些就是长弓、分弓和快弓在运动“轴心”方面的差异。 快弓的贴弦度比起长弓和分弓来要大得多,而且这个贴弦度是需要始终保持的。就是说,在换弓时弓毛也要紧贴着琴弦的,每一弓都要有“嘎”的一声音头。这样的奏法如果放慢来演奏,声音会很噪,不好听,但加快演奏,其发音就会显得清晰、饱满。如果在换弓时贴弦度不能保持,使每个音都失去了音头,奏成枣核形,那么快弓的发音就会是“呼噜呼噜”地含混不清了。 那么,我们演奏快弓时,左右手都各自需要达到什么要求能? 在演奏快弓时,右手是主动因素。节奏的快慢、句首的音头、强弱的变化等等,都由右手来掌握和控制。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