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弓
断弓也称之为“保持音”,它的符号是“-”,写在音符的上方。 断弓,顾名思义也是使音符断开的一种运弓技巧,是顿弓的姐妹弓法,常与顿弓合起来使用。 断弓与顿弓的相同之处是:不论是分弓还是连弓,音与音之间都要断开。 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1、断弓的发音比顿弓略长。 2、断弓要求发音时力度保持一致,不要带有弹性。而顿弓则要求发音短促,富有弹性。 3、在演奏法上,断弓要求右手手指始终保持对弓子的力量,不可松开。它的停顿是靠弓子停止运动来实现的,其中没有弓毛对弦压力紧松的变化。因此发音是头尾平行的线段状。而顿弓的发音则是富有弹性的点状。 断弓和顿弓一样,也有分断弓(即一弓演奏一个断弓音)和连断弓(即一弓演奏多个断弓音)之分。演奏连断弓时,要注意弓毛始终贴住琴弦,在连弓状态下靠弓子均匀的停顿来完成音符之间的间隔。
顿弓
顿弓是二胡常用的弓法之一,它的符号是“▼”,写在音符的上方(它与跳弓“▽”是两种不同的弓法技巧)。顿弓的“顿”是停顿的意思,它是使音符之间有所停顿的一种弓法。顿弓是依靠手指敏捷的动作,使弓毛在弦上一紧一松地交替进行,同时配合弓子的拉推运动,以发出短促的、富有弹性的声音来。它的实际发音只占音符的一半时值,另一半时值休止。 演奏外弦顿弓时,右手如同拧螺丝刀的动作,轻微敏捷地向左(拧松螺丝的方向)转一下,这样拇指就会对弓杆施加一个力,同时中指也要向外顶一下弓杆,使弓毛贴住外弦,配合弓子短促的拉推运动,以发出声音。当声音发出的瞬间,弓子要立即停止运动,右手复原放松,使弓毛浮在弦上(不离开弦),声音而止,由此完成一个外弦的顿弓动作。演奏内弦顿弓时,以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向内有弹性地“勾”一下弓毛,使它贴住内弦,同时配合弓子短处的推拉运动,以发出声音。在声音发出的瞬间,弓子立即停住,中指和无名指放松,使弓毛浮在弦上,声音而止,由此完成一个内弦的顿弓动作。在顿弓换弦时,弓子要始终保持平直运行,完全依靠手指敏捷的动作来改变弓毛的贴弦方向,而不应该用弓子前后晃动,或上下点弓头的方法来帮助换弦。 在演奏顿弓时要注意: 1、手腕要放正,不可偏于内屈或偏于外伸。 2、右臂要保持自然松弛,不可紧张僵硬。 3、弓子只可左右运动,不能有类似击打的上下动作,以避免打琴筒发出杂音。
顿弓包括“分顿弓”和“连顿弓”两种。
分顿弓,就是一弓演奏一个顿音,一般都用中弓部位来演奏。
连顿弓,就是一弓演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顿音,多则可奏二三十个顿音。 中速的连顿弓在演奏方法上与分顿弓大同小异,所不同的只是在完成一个顿音动作后,连顿弓要以相同的弓向来演奏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顿音。快速的连顿弓也称“飞弓”,在演奏方法上与中速的连顿弓有所不同,它是依靠右臂在非常紧张的状态下来奏出顿音的。将快速连顿弓的动作分解一下,也可以理解为近似颤弓加拉弓(用推弓的情况很少)的结合。在演奏快速连顿弓时,全右臂都要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一面颤弓一面往外拉(或往里推)来奏出连续的快速顿弓。其关键在于颤弓要匀,拉弓(或推弓)要稳,两者在速度比例上要恰当,左手的按指动作还要与之默契地配合。
在演奏连顿弓时,有两点需要特别的注意:
1、合理分配弓段,使每个顿音都能拥有一份长度相等的有效弓段,要避免前面的顿音用弓过多,而后面的顿音弓子不够用。
2、如果一弓内顿音较多,一定要在前一弓将弓子推(或拉)到弓根(或弓尖)部位,以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弓段。 二胡学习者在顿弓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点: 1、演奏顿弓时弓子向上翘起,给顿弓增加了“喀嚓、喀嚓”的杂音。 2、发音后右手没有放松,致使弓毛压迫琴弦,制止了余音,这样演奏的顿弓缺乏弹性。 3、发音过长,使顿弓与保持音相混淆。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