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弓
分弓通常是指在中速的情况下,每弓只演奏一个四分音符或一个八分音符的弓法,用中弓部位来演奏。一般来说,乐谱中凡没有连弓记号者,都表示用分弓来演奏。但快速的分弓我们称之为快弓,在运弓动作上与中速的分弓是不同的。
下面我们来谈谈分弓在演奏动作上的特点:
分弓在运弓动作上是长弓速度的加快与幅度的缩小,仍然要求拉弓时以手腕为先动点向右拉出,推弓时以大臂为先动点向左推进。由于用弓幅度较小,因此手腕动作也要相应地减小。因为一音一弓的演奏带来了频繁的换弓,所以换弓的技法在分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分弓的性格,主要体现在换弓方面。反过来说,换弓的软硬度,也就决定了分弓的软硬度。而这种软硬度与长弓一样,也是通过手腕动作的刚柔程度来实现的。如果是较为连贯的换弓,手腕动作就要适当地柔和,使手臂的力量通过手腕饿缓冲作用到达手指。如果是强劲的换弓,就要求每一弓都带有音头,那么手腕的动作就要适当地加大,使手臂的力量在手腕处积聚,通过腕部的突然甩动,来带动弓子爆发性地加速,以奏出刚健的音头。还有一种带有保持音状态的分弓,这种分弓介于柔和与刚健之间,既不带音头,又要求每个音十分清晰。此时手指就要始终保持对弓子的作用力,手腕的动作应尽量减少,而依靠手臂的动作直接带动弓子的左右运动来完成,这样才能演奏出这种分弓应有的效果。
二胡学习者在分弓方面容易出现以下四个问题:
1、拉推弓声音不平衡;
2、拉推弓动作上下掂动;
3、演奏分弓时手腕或肘部动作过大;
4、两手配合不佳。分弓的时值是不同的,
那么,对于不同时值的分弓怎样保持音质上的统一?我们知道,分弓的组合可以是千变万化的,拉推弓的时值往往也是不同的。如:切分音、长短弓组合等等。音的时值不同,所用弓子的长度也必然不同,但发音却要求是一致的,这就需要用调整贴弦度来做到了。一般来说,音符的时值长,用弓也必然较长,弓速往往较慢,要保持一定的音量,贴弦度就要稍大;而时值较短的音符,有时为了将弓子拉(推)到预定部位,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完较长的弓段,弓速就很快,为了使发音和其它音符相统一,贴弦度就要适当地减小。前面已经讲过长弓贴弦度的增减要依靠小臂细微的旋转动作来完成的,这一点在分弓的演奏中也是完全一致的。
长弓
长弓,是指在慢速的情况下,用全弓来演奏的一种弓法技巧,它是二胡运弓的基础。由于此种弓法要求从弓尖到弓尾保持一种稳定的音色和音质,所以需要长久的、耐心的练习,才能达到专业演奏的要求。
要拉好长弓,我们就要掌握长弓的一些基本要领和动作。长工的基本动作是:
拉弓时,右手腕要稍稍向外突起成“外伸状态”,以腕部为先动点向右拉出。要注意,大臂不要过早地向外伸展,以致肘部过分抬高,造成“大臂架起”的不良倾向。大臂应在弓子运行至靠近中弓的部位时才逐渐地向外展开。另外,在拉弓时,右臂不可向右后方运动,使弓子拉成一个圆弧状。每个人的手臂长短有一定的差异,不必强求都要拉到弓尖部位,所以,当拉到右臂伸直时,就可以看作弓已拉满。在右臂伸直后,手还要带动弓子向右拉出几厘米,使腕部逐渐转换到“中间状态”。
推弓时,要以大臂往回收作为先动点,带动小臂向左推进。此时,手腕应成“内屈状态”。当大臂收完后,小臂继续向左推。小臂收完后手还要将弓子推进几厘米,使手腕再次转换成“中间状态”,以便开始下一个拉弓的动作。在演奏中,这些动作需要自然、融合、协调地来完成。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