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刘教授在五十年代便开始教胡琴,因此,他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在教学上不能一概照本宣科,因为每个学生的条件不一样,学生的智商、天分、意志力、性格和生活环境都不一样。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长处或短处,来进行指导。一些学生的成功经验用在另一些学生的身上,不一定就能成功。他说,“我不是随随便便的教学生,我教学生,怎么教,我教的程度有多少,我都是很明白的”。
刘老师的学生有很多种类型。有在音乐学院专业学习的,也有初学者,还有曾经工作过又来进修学习的学生。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各式各样的学生,刘老师都能因材施教,游刃有余地传授他的琴艺,把他们培养成人才,这不能不说是刘老师的本领。
刘明源曾经成功地从零开始教出了一个女板胡演奏家,这就是他的学生苏敏。刘老师在苏敏身上,开创了女孩拉板胡的先例。因为拉板胡是很需要力气的,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女孩学板胡拉不出来,因为女孩天生力气小,很难把板胡的音色拉得响亮,学习板胡也是一项需要吃很多苦的力气活。面对这种先天条件的困难,刘老师开始有针对性地尝试着教学。初学时,他对苏敏说:“我跟你说实话,我没有把握能把你教出来,因为没有女孩能坚持到底,因为拉这个很累,练艰苦的时候手都会破,我要教你也得试着教,你得把这些问题都考虑好。”当苏敏下决心学习板胡时,刘老师说“那你得有毅力,你没有毅力坚持不下来,而且你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因为拉板胡很累”。
有过专业训练的人都知道,学习板胡的初始阶段是最痛苦的,因为根本控制不了它的音色,演奏板胡必须要保证这个人的控制力极强,特别是苏敏还是一个小女孩,很难做到用力的均匀,用力一不均匀,它就会出来那种非常难听的噪声,很刺激人。当苏敏觉得很枯燥痛苦,很难坚持下去时,刘老师就告诉她,初期肯定是枯燥,但是一定要坚持下来,板胡是极具个性的,将来如果她学好了,就可以用她的音乐感觉,用她的演奏来带动一批人。到那个时候,她会觉得很美很美的”。刘老师还告诉苏敏说,“你走的这条道路比别人都艰巨一些,因为毕竟是一个女孩子,你想拉板胡,你的性格首先要很奔放,很有个性,没有个性你拉不了。将来还要演奏像《花梆子》这些男人都需要很卖力气的曲子。”所以刘老师一开始就让她放开的“拽”,苏敏觉得很难听、很噪,刘老师对她说,噪就噪,放开来“拽”,要先放到最大极限,然后我再来给你收。这里就体现了刘老师教学的方法。因为作为一个女孩子,拉板胡刚开始肯定放不开,板胡需要的力度功夫非常强,背力、臂力、腕力都需要一定的力度。刘老师先让她使劲的“拽”,等把所有力度都放出来、练出来后,再回过头来收敛,再去追求美的感觉,就容易很多。而且刘老师每次演出,都带苏敏去看。他认为一个音乐家要具备全面的素质,比如像身体素质,艺术修养,包括对音乐的灵感一样都不能少,所以刘老师从小就有意识的从全方位培养苏敏,加上苏敏的勤奋,以至于后来人们对苏敏演奏的评价很高,认为她的音乐同时具备钢劲奔放的一面,而又有女孩子温柔的一面,刚柔相济,是一个很好的结合体。这么多年来,苏敏一直感叹刘老师的教学方法确实很了不起,她深受其益。
提起刘明源的教学方法,已经有无数人验证了是科学有效的,教学成功率惊人之高,恐怕在整个弓弦史上都是罕见的。他的徒弟不是成为了各大乐团的首席、团长,就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校长,那么到底是什么方法使得学生到他的手里就魔术般的成才了?这里最主要的应该就是因材施教。
当刘老师的学生做了教师之后,他还会告诉他们,当老师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学上应该怎样引导学生。面对在专业团体工作的学生,他教的东西和在音乐学院上学的学生又不一样。他教的很多内容都是有针对性的,都是学生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他会教学生怎样分析并解决它。还有,面对那些来进修、速成班的学生,刘老师就会具体地计划教几首曲子,把曲子风格性的东西和该掌握的技巧,在规定时间内传授给他们。
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南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