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教学相长
刘明源在教学中,总是以一种谦虚的态度来教学生。他认为学生也有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和看法,他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学生演奏的只要是合理的,他都会认可,并且对于好的音乐表达,他也会学习借鉴。例如,对于一些登门求教的学生,刘先生都会很谦和的对学生讲:“你和我都是学习拉琴的,如果说今天有点差别,那只是我比你要早学了几天,向你介绍一下学琴拉琴的经验而已。”<54>他是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切磋拉琴的艺术,共同提高。他在教学中,以实际行动教给了学生学琴之道。
据刘明源先生带的第一个研究生沈诚介绍,他在学习期间,曾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四个地方去采风。这期间,跟当地一些名琴师、板胡界的朋友都有接触。特别是西安有一个叫杨满园的琴师,是陕西省著名的秦腔板胡演奏家。沈诚到他家去,听他拉了一首《秦腔牌子曲》,其中有一句拉的非常华丽,跟谱子上的不一样。沈诚就跟他学了一招。沈诚回到北京后,到刘老师家。刘老师就问他学的怎么样?沈诚就把刚学的那几招拉了一遍。当时刘老师正在做饭,刚拉完,他就过来问我是怎么拉的,沈诚又拉了一遍。刘老师马上就在板胡上拉出来了。从此以后,《秦腔牌子曲》行板中的那句就都改为那么拉了,包括他后来录音灌唱片。所以,刘明源先生对艺术非常敏锐,一听到有特点的处理,他就学,他就是不断的向民间学习,他会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养分,来丰富自己的演奏艺术。这就是一种非常虚心的学习态度,这也是支撑他能够达到那么高的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七、鼓励学生勤学苦练
一般都说刘明源先生能成为大师,是因为他很聪明,有着非凡的天分。其实刘老师年轻时学习拉琴非常刻苦。冬练三九,他是天天洗澡换衣,因为内衣都湿透了;夏练三伏,流下的汗把凳子和放凳的地面都淌湿了。正是这样的苦练,才造就了刘老师“非凡的天分”。由于刘明源老师深知勤学苦练的重要性,所以他在教学当中,总是教导学生不要怕吃苦,他说:“要掌握技巧,绝非一日之功!技巧是一定要掌握的,而要掌握好,只有勤学苦练!”
器乐演奏对演奏者手的条件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但演奏的好坏并不仅仅是由手的条件来决定的。一般都说刘老师长了一双天生拉二胡的手。但是刘明源老师经常告诉学生,只要肯下苦功练,就能克服天生手不完美的条件,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他经常告诉学生他年轻时学习拉琴时的艰辛,让学生克服不用下苦功练琴就可以成才的侥幸心理。
八、重视舞台音乐演奏
作为一名器乐演奏家,辛勤的练习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舞台上释放光彩。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舞台演奏,刘老师也是非常重视的。因为很多人上台演奏都会感到紧张,台上的一分钟很可能会发挥不好而毁了台下的十年功。所以舞台上的音乐演奏是非常关键而重要的一环节。
刘老师通常在为学生打完基本功之后,就开始讲舞台音乐演奏。他通常告诉学生,上台演奏的时候一定要想用心来拉琴,而不是想的用手指头在拉琴。在演奏一首作品的时候,可能有几百小节,上千小节,如果你把它作为音符来演奏,它就会枯燥无味,但是如果你把一个乐曲,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故事来讲,那么故事永远都是跌宕起伏的,结尾就是故事结束。你怎么能抓住观众的心,你要能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音乐实际上就是说话,是你的心在说话。他曾经在教学生苏敏时说:“你上台,千万不要小家子气,虽然你是女孩,但是在台上就是演奏家,要非常大气,有大将风度,不能扭扭捏捏,而且你在台上不要有男女差别,不要觉得我是女孩子,就做小女人,要做大家。”苏敏被采访时说:“我上台拉独奏的时候,我永远都觉得我是个演奏家,在台上我很自信,没有唯唯诺诺的那么一种感觉,就是因为从小跟刘老师在一起,他就给我灌输这样的思想,我上台觉得谁都没有了,就我自己,我给大家听的就是我的心。刘老师曾对我说:‘你看我在体育馆里演出,坐着上万的人,但是在我眼里就空无一人,我是在对着大地,对着我眼前的一个世界来拉琴,而不是对着某一个人。’我觉得刘老师特别了不起,除了教我这些,他甚至细致到包括我在台上怎么走,怎么谢幕,怎么抬头,在台上展现一种怎么样的形象,一个乐曲的处理,最光纤的亮点怎样展示出来,他都一步一步的教给我,这些都是让我终生受益不尽的。”
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南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