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邱凤英的结拜姐妹丁果仙来到邱家,按照梨园行规矩,见了母亲的结拜姐妹,不管排行,丑妮都喊一声二姨。二姨丁果仙看着丑妮儿,觉得这孩子蛮机灵,就说起过几天去上海灌唱片的事儿,缺个孩子演《芦花》里的英哥,不知道邱凤英愿不愿让丑妮儿去。邱凤英巴不得有这么个机会让孩子散散心,赶忙答应了丁果仙。
当时是1936年,晋剧舞台上已经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演员,特别是丁果仙,可谓声名远播。上海“百代”公司想为各个剧种灌唱片,便邀请丁果仙组团赴上海。丑妮儿在丁果仙组成的团队中,年纪最小,唱词最少。丁果仙唱道:叫英哥!丑妮儿应道:在!就这么一句台词。
不过,台词多不多,小丑妮儿可不在乎。人常说,去了上海就看了世界哩!上海有法租界、英租界、俄租界,有南京路上的高楼大厦,有黄浦江里的火轮船,耀武扬威的洋大人,装饰华丽的洋马车,山西的孩子哪里见过这个,“百代”公司对丁果仙一行十分礼遇,不仅负责来回路费,还安排大家好吃好住兼四处游玩。
他们在上海灌完唱片后,并没有直接返回太原,而是先后到天津、北京、张家口、保定等地演出。丁果仙演到哪里,“果子红”就红到哪里,处处受人抬举,场场掌声雷动。
这次演出,让丑妮儿大开眼界。戏曲的吸引力竟然这样大,成了“角儿”竟然这样风光。一招鲜,吃遍天,学好了戏,广阔世界由你去!丑妮儿心里暗暗想:“我也要成角儿,走遍广阔天地,像二姨那样!”
从上海回来后,丑妮儿也算是见过了世面,学戏生涯正式开始。大家觉得不能老叫孩子奶名,商量着给取了个大名,唤作———
2 王玉珍
说起来,邱家也是正经人家,祖上本是满人,从邱凤英父母那辈儿被赶出北京,一家子衣食无着,只好进了戏班子,让两个儿子,一个姑娘学了武生。说来命运也厚待王玉珍这个可怜孩子,不少戏班虐待养子徒弟,王玉珍却没遇上这样的事儿。邱家家风淳朴,姥姥杨素贞每天在王玉珍耳朵跟前唠叨的是“仁义礼智信”。买来的孩子,收来的徒弟,一共七八个,没有一个孩子缺吃少穿的,邱凤英兄妹三个是孩子们的亲人也是师傅,天天教着孩子们演戏。不过,挨打可免不了,因为学戏不叫学戏,叫“打戏”。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