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采尔42首小提琴随想曲
1. 作者介绍。
鲁道夫?克莱采尔(Rodolphe Kreutzer,1766年——1831年)法国小提琴家,作曲家。他自幼从乐手父亲那里获得音乐教育。自1778年起师从斯塔米茨学习小提琴。1780年5月25日,克莱采尔在巴黎演奏了由他老师----斯塔米茨创作的协奏曲,获得极大成功,人们称他为神童。1782-1783年,他聆听了维奥蒂的演奏,维奥蒂创作和演奏的风格深深地影响了年轻的克莱采尔。1782年他任皇家小教堂首席小提琴。1784年,克莱采尔在音乐会上演奏了第一首自己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1790年克莱采尔任巴黎意大利剧院独奏家,他的两部歌剧在次演出。1796年他在意大利旅行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795-1825年任巴黎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与巴约一起为该院编制一套小提琴教学法。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42首随想曲。这本随想曲最早出现在1796年,由公立音乐学校所印刷。
1798年克莱采尔访问维也纳时遇见贝多芬,后来贝多芬将《A大调奏鸣曲》题献给他,即众所周知的“克莱采尔奏鸣曲”,但不意味着克莱采尔曾经演奏过此奏鸣曲。1801年,由于罗德离开巴黎去了俄国,克莱采尔取代了他的位置。他自1801年任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自1816年为指挥(他的小提琴独奏家生涯因1810年手臂骨折而停止)。在此期间,他于1802年加入了拿破伦的教堂乐队,四年后又加入了拿破伦的私人乐队。克莱采尔任歌剧院指挥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歌剧和芭蕾。从1826年起,他的健康状况恶化,于是从所有职位上退休下来。他于1831年在日内瓦去世。
克莱采尔作有40余部歌剧和芭蕾,19首小提琴协奏曲,15首弦乐四重奏,15首三重奏,3首复协奏曲,一些奏鸣曲和很多小提琴曲。
2.作品意义、内容及特点
克莱采尔的42首小提琴随想曲(最初是40首)在小提琴的练习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由于克莱采尔是法比小提琴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42首练习曲总结了他在巴黎音乐学院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浓缩了当时最领先的法比学派和其先驱的意大利古典学派的长期积累。克莱采尔针对左手伸张和收缩的技术的训练,对现代小提琴演奏构成了一定的挑战。正如西盖蒂(1969)所指出的,在老的短琴颈的小提琴上,伸张和同度是较为容易的;但在“十九世纪的练习曲及随想曲中,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张开’左手的重要性”。由于42首随想曲的音乐性和技术性,不断有人通过添加新的指法和弓法,或创作他们自己的变奏等形式,将这本教材流传下来。艾森伯格(1920)在他的版本中说到,克莱采尔已经预见并使用了这些20世纪采用新的指法和弓法,他并非一直墨守印刷版本中的内容。
这部练习曲在小提琴家从业余到专业的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小提琴演奏家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也是打开艰难而深奥的小提琴演奏技术之门的钥匙。我们知道,小提琴艺术的传统训练中,左手的技术侧重要大于右手。而通过学习《克莱采尔练习曲集》,可以帮助训练出敏捷而有力的左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右手技术的否定。只是说明了一切右手表现的稳固依托,还是可靠牢固的左手技术。
从曲式的角度看,《克莱采尔小提琴42首练习曲》大都具有完整的曲式结构。这些练习曲通常旋律线条优美自然,和声进行非常有逻辑。这些都代表着18,19世纪所有音乐形式的普遍审美原则,也体现了作者的创作风格。
从技术内容的安排看,《克莱采尔小提琴42首练习曲》具有全面的技术训练内容。练习曲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是基本技术的训练,涉及分、连、顿、跳等弓法;中间部分是颤音、倚音、回转音等装饰音型的练习曲;后面则是双音和复调的练习。这些练习一方面巩固了左手的手型,完善了各个把位之间的交替,训练了双音等技术;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右手各个弓段不同弓法,使换弦更加自然,提高了右手的控制力和调节能力。作者集中而针对地在不同阶段安排了不同技术的训练,从而使整体技术水平上升到了新的层次。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