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索研究中低声部民族化,逐歩完善民族声乐各声部的演唱
目前,中国民族声乐声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呈现出较为单一的髙音声部趋势,声乐人才女声多男声少,男高音中高腔类型的多,其它类型的少。但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声乐学派培养的人才在声部、声音类型、演唱风格等方面应该是丰富多样的。而且,按照人的嗓音条件讲,应该有高、中、低声部的划分,这样会更人性化、更合理。我们现在很多老师不论自己是什么声部都只教高音,这样就形成了现在都是清一色的男、女高音的局面。我建议声乐教师多教属于自己的声部,在自己的声部上发挥长处,体现自己的特色,其次,也要探索其它声部的民族声乐演唱规律。这样才能使民族声乐的各个声部都发展起来,在实践中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我本人也在探索"中低声部民族化"。2010年,我本科班招收一位男中音,研究生班招了一个男低音和女中音,我在中低声部民族化的问题上进行探索、研究,并且获得一些收获。如,研究生班的这位男低音,在上研究生之前一直没有解决好咬字的问题,经过一年的训练之后,他演唱《草原恋》,声音醇厚、饱满,语言清晰,虽然是男低音,但是咬字、色彩都体现中国的演唱风格,很有中国特色。而且在演唱完中国歌之后,他再演唱外国歌时,我发现外国歌的演唱进步也很大,进一步坚定了我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方向。
2)腔圆字正的探索,体现中国语言的美感
歌曲与器乐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语言,因此,除了优美的声音,语言的美感也是体现歌唱艺术美感的重要环节。中国语言的在发音上, 咬字吐字、四声、韵辙等方面十分复杂,那么如何协调字与声的关系是中国民族声乐一直面临的课题。对此,我也思考了很多,并从课堂教学中得到一些新的体会,逐渐总结出"腔圆字正"能够达到字声协调的目的,就是说通道打幵之后要保持住,换字的动作要尽量小,不影响通道,咬完之后嘴巴马上松掉,这样的话,语言是清晰的,但又不破坏通道,因此声音也会达到连贯统一。
2011年5月,宋祖英去台湾开独唱音乐会之前到我课堂上课,我发现她在演唱中个别字咬得过死,运用"腔圆字正"的方式给她调整,结果,宋祖英很快领悟并且攻克了她咬字上的问题,获得了新的提高,演唱上更轻松了。
4.推进课程改革,立足本国,放眼世界
作为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率,真正达到与社会接轨,就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时倶进地进行课程改車与创新。在课程改革方面,经过多年的思考,本人以为,首先要立足本国,在中国民族声乐在传统声乐艺术精华和特色上,特别是民族声乐舞台形式、表演等方面,要加强继承,体现出我们课程的特色。
在表演人才的培养与社会机构的接轨方面,舞台实践在培养表演类人才的方案中比重不够,导致表演人才培养阶段舞台历练不够,导致毕业生往往不能快速适应单位的演出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放眼世界,吸取国内外各院校的更合理的培养方式,为我院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开辟新的课程体系与更加科学的方案。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