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杨赤:文化传承京剧艺术应有一席之地

杨赤:文化传承中京剧艺术应有一席之地
录入时间:2012/3/14 1:19: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2010年,京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对京剧艺术的发展现状,以及京剧的海外传播与推广,《北京周报》对全国政协委员、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进行了独家专访。

  今年51岁的杨赤是京剧袁派优秀传人,国家一级演员,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京剧梅兰芳金奖、上海白玉兰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杨赤工架子花脸,兼工铜锤和武花脸,有“全才花脸”之誉,其扮演的李逵、曹操、项羽、闻仲、廉颇等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北京周报》:目前京剧的发展现状如何?

  杨赤:京剧在这些年的发展稍微有了起色。改革开放初期,大门一打开,京剧被一些外来的文化冲击得很厉害,当时的人们有点眼花缭乱。我感觉这些年,剧场里的观众人数逐步在增加,有一些喜欢京剧以及没看过京剧的人也在逐步地走入剧场。当然由于人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包括网络、电影、电视在内的选择多样化,目前京剧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但目前的困难并不是京剧艺术自身的困难,这是一个时代的客观原因。在鼎盛时期,人们吃完饭进戏园子,这样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因此客观因素决定京剧的鼎盛时期也一去不复返。

  我认为,京剧目前应该做好的,就是怎么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传承民族艺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对京剧来说就足够了。

  《北京周报》:您觉得京剧应如何继续发展?

  杨赤:我觉得首先要做好继承,人们一谈到京剧就认为要创新,要跟得上时代,节奏要加快。我觉得这是一种对京剧的片面的理解,说明他们对京剧还是不了解。京剧艺术是个品位艺术,不是快餐文化,是观众坐在剧场里处在一种悠闲、松弛的状态下品着戏,这样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处于一种急急忙忙的状态中很难坐在剧场里去认真品味一场戏。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心态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因此这种环境非常不利于京剧的发展。

  我觉得京剧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从业人员还是应该坚守,要耐得住寂寞。京剧是一个很难的艺术,在这种情况下,从业人员应该投入自己毕生的心血,只有这样,京剧艺术才能发展和传承下去,如果不踏踏实实做一些传承,将来十年、二十年后,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京剧仅仅是京剧的表演形式,而京剧真正的艺术魅力已经不复存在了。

  京剧的从业人员应该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认识到自己要追求什么。目前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流失了,我无权对此表示指责,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但这对京剧事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由于社会关注度的降低,行业的待遇不高,使得现在的从业人员不愿意拿出更大的精力刻苦地、一心一意地去钻研。很多优秀的青年演员,虽然嗓子条件很好,却得不到更深层次的提升。京剧并不是会唱两句就行,需要几十年的不断追求,不断刻苦钻研才能达到一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