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2007年5月15日。威海街头。两个路遇的人。
“你最近忙什么呢?”
“我在练歌准备参加‘5·23’歌咏会”呢!(自豪地笑)
“呦。不错呀!”(竖起大拇指)
……
在威海这个美丽的海滨小城,能参加“5·23”歌咏会这一当地最大的群众文化盛事,是市民莫大的荣耀。比如在一个工厂,如果哪一个工人被选进了单位的合唱队参加歌咏会,他的工友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还会主动帮助他干活儿。每年的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纪念日,整个威海几乎可以说是万人空巷,这个“海在城中,城在山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小城,在这一天变成了“一切都在悠扬的歌声中”。
然而,包括威海人在内,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活动是由一个叫做邹树君的人提议的。但是,大多数威海人都知道有个“邹老师”,多年以来,一直在为参加这个歌咏活动的一些合唱团做指挥,平时会忙碌地教人唱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今年4月份——2007年4月6日,邹树君因患癌症逝世,4月25日,威海市发出了在全市开展向邹树君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许多人这才知道,这个“邹老师”原来就是邹树君。
他只是用一生兢兢业业地做了一件事,他把这件事当做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他也只是用一生认认真真地书写了一部作品,他把这部作品打磨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富有生命力。
威海的“5·23”歌咏会始于1974年。
当年春天,市里在讨论以哪种形式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2周年的时候,邹树君率先提出了举办群众歌咏活动的建议——这时,距离邹树君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回到家乡,被安排到市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不足一年。但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群众文化活动该从哪里破题。
邹树君的建议绝非随心想就。当时的情况是:作为一个县级市,威海市区人口只有两三万;那个年代“样板戏”一花独放,群众的文化生活单调乏味,他们对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有着深深的渴求。正是基于对文化事业的热爱和对基层群众的深情,邹树君认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需要首先为群众搭建一个活动的舞台。
幸运的是,邹树君的关于开展“5·23”群众歌咏活动的建议被采纳了!
于是,邹树君也就成了这项活动的主要筹办人和音乐辅导老师。也许他当时没有想到,从此,“5·23”群众歌咏活动成为威海坚持30多年而不衰的一项群众性文化盛事,并成就了威海的“歌咏之乡”称号。也许他更没想到,从此,他也与“5·23”群众歌咏活动签下了生死之约,与这项活动相伴了整整一生。
1974年5月23日,威海首届“5·23”歌咏会如期举行。许多老威海人对当时的盛况至今记忆犹新:接连三个晚上,能容纳4000多人的场地被挤得水泄不通。来自企业、机关、学校、农村的合唱队,一支接一支地轮流登台,一个单位接一个单位地演唱。当《咱们工人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我的祖国》这些群众久违的优秀歌曲被重新唱响时,雷鸣般的掌声和歌声和在了一起,观众们拍红了手掌。台上的人引吭高歌,台下的人激情满怀;歌如潮,人如海。这歌声就像一缕春风在人们的心中荡漾,这歌声就像一股清泉流进人们的心田,压抑在人们心头的情绪被歌声调动起来,就像火山爆发一样,人们沉浸在久违的欢乐中。
首届歌咏会的成功,让邹树君找到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接下来几年,“5·23”歌咏会一年比一年盛大。邹树君和他的同事们也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城市、乡村,车间、渔港,到处都能看到邹树君为合唱队员辅导的忙碌身影。
歌咏会带动了威海群众歌咏活动的蓬勃开展,也不断给邹树君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邹树君和他的同事们以群众歌咏活动为支点,不遗余力地进行音乐的普及提高工作。进村驻点时,邹树君白天和群众一起下地割麦收秋,晚上教村民们唱歌;为搜集威海民歌,他走遍城市乡村,登门拜访老艺人,用了一年时间编写整理出威海首批民歌专辑。那时威海的交通条件不方便,到农村去都靠自行车代步。远的乡镇一个来回还要走40多公里山路,山路崎岖,根本无法骑车,邹树君就推着车子走,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就这样,农村、企业、学校、军营……威海到处留下了邹树君的足迹,也留下了他的歌声。那时,白天上了一天班的邹树君,晚上依然还要上班。为了辅导群众唱歌,他经常一个晚上跑几家单位,常常是工作到深夜才回家。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