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少军毕业以后回到威海。他到邹老师那里报到的时候,邹老师非常高兴,拉着他的手说:“回来好啊,我们一起努力,来建设威海文化的绿洲。”
而在威海,像毕少军这样的邹老师的学生太多太多了。
如凭借创作《中国娃》、《常回家看看》、《母亲》、《咱们老百姓》、《好运来》等一大批优秀歌曲成为著名青年作曲家的戚建波就忘不了邹树君老师为他付出的心血。
戚建波记得那是上世纪70年代,邹树君老师驻村蹲点来到戚建波他们村,就住在戚建波的家里。当时的戚建波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有一天放学回家后,他边写作业边唱歌。邹老师走过来。
“喜欢唱歌吗?”
“喜欢。”
“那我就教你唱歌。”
邹老师发现,小建波的乐感很好。
从那一天起,邹树君老师就做起了戚建波的课外声乐辅导老师,每天晚上教他乐理知识和发声方法。
后来戚建波考上了蓬莱师范学校音乐班。戚建波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威海一中当了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当时,邹树君老师组织的群众性歌咏活动正轰轰烈烈地开展,戚建波拉得一手好手风琴,在威海的各种演出舞台上人们总能看到戚建波拉手风琴的身影。但邹老师觉得戚建波的能力不应该仅限于此,应当还有进一步发挥、挖掘的潜力,邹老师开始鼓励戚建波创作歌曲。没有歌词,邹老师就自己动手写,然后让戚建波谱曲;没有发表的机会,邹老师就挑选其中优秀的歌曲拿到群众歌咏会上来演唱。几年下来,戚建波陆陆续续地创作了几十首歌曲,在威海已经小有名气了。为保持戚建波对歌曲创作的热情,增强他的创作信心,1990年夏天,邹树君老师大胆提出举办“戚建波声乐作品演唱会”。这一提议在当时的威海文化圈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提出,为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毛孩子举办这样的音乐会,值不值?邹树君认为,只要是为了培养新人,就值!为了培养新人,他能够做到的,一定要想办法做到。
戚建波问邹老师:“办演唱会的费用怎么办?”
“我帮着你跑。”邹老师毫不犹豫地回答戚建波。
为了筹集这场演唱会的费用,邹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往企业跑,寻求企业支持。
邹老师鼓励戚建波说,三十、五十咱不嫌少,一百、二百咱也不嫌多。
一天夜里,下着大雨,邹老师领着戚建波骑着自行车去一个企业拿200元的赞助费。雨越下越大,自行车骑不动了,邹老师就和戚建波推着自行车趟着雨水走。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