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毕少军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恩师邹树君于4月6日的凌晨走了,永远。
在去殡仪馆的路上,毕少军不停地叮嘱司机将灵车开慢些再开慢些。他知道,这一次老师是真走了,老师这一走就永远永远也回不来了。从此后,他再想和老师说说话,听老师给自己上上课都只能在梦里了。他要亲爱的老师慢些走,要让老师再看一眼他热爱的家乡,再看一眼他熟悉的风景,再看一眼他热爱的大海。
1980年,只有17岁的毕少军在船厂当工人,他特别喜欢唱歌,同宿舍好友就向他引荐了当时在文化馆工作的邹树君老师。
“小伙儿挺好,就是有点瘦。”邹老师拍拍毕少军的肩膀。
邹老师仔细地询问了毕少军的工作情况,还问他以前唱过哪些歌曲。等到文化馆其他人都下班走了后,邹老师说,“真不好意思,人多地方小,我若是在这里给你上课,就会影响他人的工作。现在他们下班了,我们可以上课了。”
邹老师先将炉火灭了。细心的邹老师怕毕少军被炉火的煤烟呛着。
没有钢琴,邹老师就从抽屉里找出一个定音哨说,就用这个给你定个音吧。邹老师先让毕少军试唱了一首《二月里来》,然后自己又唱了一遍。邹老师唱的时候,提醒毕少军注意听自己是怎么运用气息、怎样吐字的。邹老师说,唱歌不能哼歌,要张开嘴,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这就是毕少军的第一堂声乐课!
这一堂课成为毕少军人生道路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毕少军开始了他的音乐人生。也正是从这一堂课开始,他与邹老师结下了永远的师生情缘。
后来,邹老师总是采取不定时的方式,辅导毕少军学唱歌。又利用一切可以提供的演出机会,让他参加演唱,锻炼提高他的舞台演出能力。毕少军跟着邹老师排演话剧,参加大小合唱、男女声二重唱,渐渐地,毕少军的歌唱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1982、1983年毕少军连续两年参加了艺术院校声乐专业考试,结果都不理想。毕少军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这块料。一天,邹老师把他叫去,语重心长地说:“两次考试没能考上,你心情不好,这我能理解,但你不能因此就停滞不前。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考学的过程也是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我对你是有信心的,而且我相信你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
邹老师亲切的话语就像冬天里的一束阳光,给了毕少军重新学习声乐的信心。为了增加给毕少军上课的时间,邹老师特意从市二轻局借了一间顶楼小耳房,针对考学的具体要求,为他制定了系统的学习方案。三伏天里,太阳烤得小耳房里像蒸笼一般,汗水浸透了邹老师的衣衫,邹老师全然不顾。他一字一句的,从气息音准、节奏和歌词的含义来辅导毕少军。邹老师怕影响楼内单位办公,就带着毕少军到楼顶大平台上去练习。1985年毕少军又一次参加了高考,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声乐专业本科。当毕少军把喜讯在第一时间里告诉邹老师时,邹老师竟像顽皮的孩子一样扭了扭屁股,然后使劲地抱住了毕少军说,“我们胜利了!”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