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会儿,邹树君睁开眼睛,用微弱的声音说:“给我洗洗头吧!”站在病床前的医生轻声告诉正要去打热水的杨世华,现在不能给病人洗头,这样病人会着凉,病情会加重的。几个团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含着眼泪犹豫着,最后还是没敢满足老师的愿望。
邹树君去世后,杨世华、于英痛哭失声,她们说,这是她们终生的遗憾,她们当时真想给老师洗洗头,这是老师第一次主动提出来让她们帮忙啊,她们真后悔没有满足老师的愿望。
杨世华、于英是启明合唱团的团员。这个合唱团是邹树君创建的,一共有56名团员。
邹树君很早就有一个心愿,要亲自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合唱团,带出一支高水平的合唱队伍,为威海的文艺事业培养更多的骨干。生病以后,他自知自己的时间不会很多了,这种愿望更加强烈。2005年,邹树君办理了退休手续,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就开始筹备组建一个合唱团。
说起启明合唱团的这些成员,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们是像膏药一样硬贴到邹老师身上的,他们是硬缠着邹老师参加合唱团的。
当时杨世华和于英她们都在老年大学音乐班学习,邹树君是她们的老师,已经教了她们一年多。班上的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是他们都愿意听邹老师讲课,因为邹老师的课讲得通俗易懂,总是不厌其烦地先从音乐基础理论给他们讲起,再讲正确的发声、咬字,然后教他们学习视唱练耳。“老师,二分之一是什么意思?”邹树君乐了,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一个月饼分两半”。
学员们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听课,课下也都愿意围着邹老师转。听说老师想组建一个专业合唱团,就央求邹老师带着他们,别不要他们了。因为他们知道邹老师是想组建一个高水平的合唱团,他们知道自己的水平不行。
他们还真给邹树君出了一道难题。邹树君知道依自己的身体状况,想训练一批毫无基础,年龄又偏大的学员实在是不容易。可当他看到大家热切焦急的眼神,便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决定从零开始,成立一支50余人的中老年合唱团,带着他们努力向专业水平发展。
建团初期,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场地,没有资金。为了能够集中学习排练,在前后转移了四、五个场地后,市里老年大学的领导知道了这个情况,被邹树君的行为所感动,在学校教室很紧张的情况下,主动为合唱团提供了排练场地。场地解决了,活动经费又是一个更大的难题。威海有个启明假日酒店,是韩籍华人龙启明创办的。邹树君感觉“启明”这个名字很好,想以启明作为合唱团的名字,就找到素不相识的龙启明,向他讲了自己的想法。当时,邹树君已经做了三次大的切除手术。看着邹树君身上三条一尺多长的刀口,龙启明被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决定出资赞助,建立“启明合唱团”。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