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杨赤:文化传承京剧艺术应有一席之地

杨赤:文化传承中京剧艺术应有一席之地
录入时间:2012/3/14 1:19: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北京周报》:京剧面临现有人才的流失,如何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

  杨赤:目前京剧的后备人才培养面临很大的困难。首先是选材方面。京剧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较好,但现在报名去戏校从小学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在选材方面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从业人员量的减少也直接导致质的倒退。因此国家在这方面还应该出台一些扶持政策,让真正从事这些行业的人能有一种优越感,让别人也觉得从事传统民族艺术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现在,家长都在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当他们看到京剧演员的惨淡生活,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从事这种职业,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影响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我觉得,国家应该出台政策,免除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最起码保证他们的生活,这样他们才能安心地进行事业的追求,同时也给后人一个较好的示范。这些扶持应该是包括宣传、资金等在内多方面的。

  《北京周报》: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决定,您觉得京剧剧院能否推向市场?

  杨赤:中国的京剧市场还没完全建立起来,因为京剧被冲击得很厉害。目前不管是国家京剧院或是北京京剧院,中国没有任何一个京剧团靠自己的票房来养活自己。走市场化道路是对的,但也要看到这个市场是不是存在,甚至是不是个“伪市场”。现在中国形成了这种习惯,看戏的人有,但大部分人都等着送票,人们的文化消费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还习惯于计划年代的单位包场,组织观摩。这样的一种市场氛围中,让剧团一下子推向市场将必死无疑。政府还是应该加以扶持。我所在的大连市政府,最近出台的几个“文化惠民”政策非常好,比如一张票的成本是50元,群众只需要掏10元,剩下的40元由政府出钱,这样让老百姓进得起剧场,以很低的价位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出,而演员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体现。这不同于免费的演出,老百姓出了钱,作为消费者更愿意去欣赏这场演出,这对文化市场的形成和老百姓文化消费习惯的培养是有利的。

  《北京周报》:目前在国外进行文化演出时,京剧是必演项目,是不是京剧所具有的艺术魅力特别适合海外推广?

  杨赤:可以这么说。目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站得住脚的内容不多,京剧是其中之一。从我到国外的演出经历看,外国观众还是把京剧当作代表中国文化的特有的艺术形式。目前有所欠缺的是没有把京剧的内涵真正介绍给外国观众,在国外推介的京剧演出大多数是武打、舞蹈的剧目为主,而恰恰在京剧这个领域,武打、舞蹈占的比重是很轻的,真正的魅力还是体现在唱和表演上。我并不反对在国外上演孙悟空、三岔口等武打剧目,但我觉得还是应该把京剧里面二百多年传承下来的主要优秀剧目展示给外国观众。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还没形成在国外演出的成熟机制,只能听从外国演出商的安排,而他们对京剧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自认为自己的观众喜欢看什么就让演什么。此外,京剧的宣传和市场营销方面还很落后,这也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

  我相信,只要能把京剧的真正魅力展示出来,还是能吸引更多的外国观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推广的路走得越来越窄,每次出去演出都是孙悟空耍棍,这对京剧的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对京剧的传播还是要统一部署,既然国家认为京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国粹,国家就有责任把京剧更好地向国外推广。京剧应该展示自己独有的魅力,而不是像摇滚、交响乐一样根据当地居民的口味安排曲目,这样对更好地在海外展示中国形象是有利的。

  《北京周报》:您在哪些国家的演出经历让您印象比较深刻?

  杨赤:在欧洲国家中,我们演出过程中最喜欢的是法国和意大利,因为京剧是一种需要与观众互动的艺术,我们关心观众的反应。反应最强烈,对艺术的领悟力最强的是法兰西,可能这个民族对艺术有一种虔诚,我们对他们的艺术认知力也非常感动,有些戏比如《九江口》在国内都是很难懂得,但法国人却能够看懂。

  我们的演出在日本也很受欢迎,日本观众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因为日本文化同中国文化很接近,京剧以表演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为主,日本人对我们的《三国》、《水浒》都非常熟悉,因此在演出时,在内容和文化上就没有隔阂。

  来源:北京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