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教学空间 >> 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

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
录入时间:2012/3/23 16:14: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二、从情感结构到风格结构

  中华民族经历那样多苦难、斗争、曲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经济总量世界第四,对外贸易世界第三,全方位外交成功,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负责任的大国。她在文化上的需求和形象肯定是要和国家地位、形象相称的。概括来讲我们的民族精神、情感和内心世界有两个大方面要通过音乐表达:

  (一)伟大民族的庄重感,博大的心胸,崇高的理想和情怀,对祖国、民族、锦绣河山的深沉爱恋,对真理、对正义、对人类光明前途的信念和坚定、执著的追求。

  (二)对生活的热爱,在劳动中的快乐和情趣,乡土民俗的多姿多彩,真挚爱情的美好、幸福,对生活中多种情感的体验和细腻表达。

  这两大方面的表达需求恰恰促成了我国的声乐作品已经形成的两个层次:

  (一)民族综合风格歌曲,可简称综合风歌曲。综合风歌曲使用语言和音调。

  基础为中华民族通用语——普通话。它的音乐吸取、融入了民族音乐元素.但音乐风格并不属于任何一种地方风格或特定的一种民歌或曲艺、戏曲。在外国人听来综合风歌曲是中国味,在中国人听来是中华民族的大气派、大风格如《黄河怨》、《黄河颂》、《我爱你,中国》、《同一首歌》、《长城永在我心中》、《长江之歌》、《我爱这土地》、《我站在铁索桥上》等。这类歌曲最擅长表达第一方面的精神和情感,其创作元素在保持、发扬民族传统的同时更多地融进和吸取了西方的创作技法。音乐历史已证明这些创作不但已被人民群众接受,而且得到长期、广泛地传唱并受到广泛欢迎,成为了中华民族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地方风格歌曲,包括原生态民间演唱和创作歌曲,可简称地方风歌曲。这个层次的创作歌曲的歌词及音调建立在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基础上。曲调基于某种地方民歌、戏曲、曲艺等乡土风格。和声、复调等多声配置的创作、改编手法也要服从这个风格。本地人听起来,亲切、上口,其他人听起来也觉新鲜、动听,充盈着生活情趣。如湖北的《龙船调》、湖南的《洗菜心》、广东的《荔枝颂》、东北的《乌苏里船歌》、北京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内蒙古的《三天的路程两天到》、西藏的《阿玛勒火》等。这类歌曲最擅长表达我们民族第二方面的情感。此类歌曲量大、种类繁多,表达了各地、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态。

  综合风层次建筑在地方风的基础上,从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经过提炼、创造,形成中华民族的音乐共性。对内是植根于民族土壤中的共性,对世界,仍然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以这种民族的特性和共性,以及所包含的人类审美的共性再去融入总体的人类音乐文化。

  地方风层次的音乐创作更接近原生态民歌及乡土民间音乐,更多地表现出一地、一族的音乐特色,以丰富多彩和琳琅满目的形态在满足各地、各族人民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以极富特色的创作和表演和它国、它民族交流,表达着中华民族多侧面和多姿多彩韵精神世界,丰富着人类的文化宝库。地方风声乐本身也由多层次构成。如蒙古族也有一种本身的综合风格,同时又有呼伦贝尔、鄂尔多斯、锡林郭勒等不同的地方风格。

  两个风格层次表达两大方面民族情惑上虽各有所长,但也有交叉,也有的作品处于两个层次之间。综台风格加上多层次、多种类的地方风格才是中华民族声乐的完整风格结构,而这个结构形成的理由和依据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内心世界对音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表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