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
录入时间:2012/3/23 16:14: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六、从对现状的认知到我的建议和呼吁
从原生态民歌手到广大业余歌手,从院校声乐师生到各地、各级院团的创作人员和歌唱演员,众多声乐工作者和爱好者多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声乐事业进行了锲而不舍的辛勤努力,作出了大量的、突出的业绩。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从先进文化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个人的认知,提出以下建议和呼吁:
1.原生态民歌演唱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它们未经污染、包装、没有商业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职业民族声乐及作曲、理论的营养来源。各族、各地原生态民歌没有共同规格,因此没有孰高孰低的可比性。为了保护原生态艺术强烈呼吁不要安排比赛,只可安排调演、会演。不要把原生态民歌手吸收进职业演出团体,不要让他们长期脱离乡土,进行商业巡演,不要进行任何改变原生态歌手地位、性质的工作。还要防止伪原生态的出现。要认真组织为他们录音、录像、记谱,注意在原生活环境中安排他们的接班人,使之避免失传。
2.擅长演唱西方古典风格和我国民族综合风格作品的广大同行们:和外国人赛外国歌得奖为国争光,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但决不是唯一目标和终极目标。永远不要忘记把我国优秀声乐作品唱得精彩、有感染力,不但赢广大国人欢迎而且把成批的中国经典声乐作品经你们的演唱赢得世界音乐受众的理解和欢迎,从而使中国声乐学派赢得和国家全面实力相称的地位永远是我们最光荣的任务。为达此目标,关键要把西方传统歌唱中的整体共鸣和中国语言的语音美和韵律美完善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你的观念中永远认为必须牺牲语言的清晰,用辅音模糊化、之音趋同化和口型固定。化来获得“理想的共鸣”,那你就永远走不出老百姓不欢迎的低谷。当然我们也不希望你走入另一极端,简单化地以说和喊的自然状态为满足语言需要而使声音紧张、干瘪化。
演唱民族综合风格歌曲,需要相对统一的规格,需要既具有和世界各国传统歌唱的共性,又表现出中国人的气派、风格的高超歌唱技术。只要扎实学习,力戒浮躁,以中、西传统歌唱优势契合的方法追求我们当代民族声乐新的高度是能够取得成功的。
优秀的有代表性的西方传统歌唱从来就不是只重声而不重字和情。吐字不清和没有感情只能是个人的缺点,而不是种类的本质属性。如把西方传统歌唱误解为做作和僵硬,如果不能在学习西方歌唱的优点时,真正学到了不但松、通、解放了舌根和下巴而且有弹性、能伸缩,达到既稳定、统一、有力度,又语言、表情自如的境地,就永远难以达到在歌唱上既吸取了西方优长,又唱出中国风格的目的。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永远对民族传统歌唱不认真接触、接受熏陶,不认真学习足够的戏曲、曲艺和民歌,不研究中国语言和润腔,头脑中根本没有民族风格的储存,同样难于达到把中、西双方优长会合在一起生成中国当代民族声乐优势的目的。
3.擅长演唱我国民族地方风格作品的广大同行们:永远不要忘记民族地方风格的多种类和多层次。综合风格、地方风格、各族、各地的不同风格各有各的功用和长处,不要一心一意地去追求一种统一规格,更不能以区别于优秀的民族综合风格演唱为原则,再去另外追求一种“民族唱法”的统一规格。实际上有些人追求这种区别和统一规格时立意不高。比如延长音波动过快,形成小抖又比如为了亲切而飘和浅的办法;再比如音程跨越时喉形和声门的不稳定等。这些缺点如形成一种共性,那在继承民族传统和学习西方优长两方面就都走向了误解,对双方的优点就会擦肩而过。如你仔细观察、思考,无论西方传统歌唱中的优秀演唱或中国传统戏曲、曲艺中的优秀演唱,他们的发声器官,或说人体乐器,在工作时,都有一个特定的稳定的形态和活动模式。他们的颤音和装饰音。以及各种润腔技法,都是在特定审美观下的有意所为。现在相当数量的女歌手演唱中不时出现的非意愿的不能控制的抖音肯定是一种歌唱力量不协调、不舒服、不统一造成的缺点。舌根紧、不正常抖动和声音浅、散以及声音不能强弱变化等决不应看成是我们民族歌唱的特点和风格,而正是个人应该去掉的缺点。各层次、种类的歌唱尽管共鸣、色彩使用不同,但唱到高级程度时,稳定、可控、舒畅、平衡应是共同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