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
录入时间:2012/3/23 16:14: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吸取西方传统歌唱的优点,不是一种时髦的二号,也不是仅唱几首外文歌装饰一下自己就赶上什么潮流了:学要真学,更不能误解。不真正深入一个领域,你就难于辨别什么是你真正需要学习的优点,不真正在实践中动脑思考,你就不能将他民族文化上的适于我们的优点真正消化,为我所用。同样,继承我们民族歌唱中的传统,也不是一句空话。你不能走捷径,不能认为只模仿当代舞台上走红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就算学了民族声乐了。应到源头上去学,学传统戏曲、曲艺、多种民歌,要亲口唱,要背唱足够的种类和数量。也照样不能学两段装饰一下自己了事。在学民族、民间艺术上,我们的歌手接触属于俗文化的民歌小曲、地方小剧种多,学习京剧、昆曲、徽剧、吟颂等雅文化少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我衷心希望职业歌手在学习上开始扎实、艰苦的努力,驱散任何浮躁,急于成名之心,真正的歌唱家,真正的大师级人物才会涌现。
4.大家可以注意到,在上述对目前两种类型歌手的建议中,有—个共同内容,即我主张对西方和我国的民族传统双方面都要真学、苦学、深学。如果真这样做了,数年后,你会发现:无论你出身何处,以哪种基础为起点,都会在中、西优势契合上走到一起来,在既表现出民族感情、民族特性,又和世界接轨上走到一起来到那时自然不会再有现在通常所说的“民族、“美声”究竟是界限分明好,还是融为一体好的争议。无论你原来是擅长哪类歌曲的歌手,只要你想唱好表达民族第一方面感情的民族综合风格歌曲,主要的技术结构配比就不知不觉走到一起来。只要你想唱好表达民族的第二方面感情的某一种类民族地方风格歌曲,主要的技术结构配比又会从不同方向到达同一地点会师。中国民族声乐就是一个职业化的民族综合风格作品及演唱各族、各地缤纷多彩、琳琅满目的地方风格歌曲的创作和演唱所组成的整体。那时的中国声乐作品在各国歌唱家的曲目单上和意大利、德、法、俄的作品一样,占有相当的份额。世界很多业余爱好者也会以唱出几首中国歌为荣。
5.对于既能演唱综合风歌曲,又能唱地方风格歌曲,甚至还能以流行音乐方式演唱民族风格的歌手,我们应该支持和赞赏。你只要表达的是人们理解、欢迎的、健康、向上的民族感情,多能一些、全面一些有什么不好呢?当然多能、全面也要讲求质量和功力,不然走向了模仿秀也就不是真正的声乐艺术了。
6.我们呼吁作曲家不要把写歌曲看成是大一、大二学生练习的小儿科,是的,有人写过一些好听、广为传唱的好歌,但不会写伴奏,不会写交响乐、协奏曲,你们甚至内心里不认为他们是作曲家。但是也有很多写过很多大型作品却给不了人任何印象的作曲家啊!中国声乐学派、中国民族声乐的建设本质上来说,首先是作曲的问题。歌剧《原野》中的金子一角,在美国的叶英、邓桂萍唱过,万山红、韩延文也唱过。黎英海的《枫桥夜泊》,院校学生中无论以唱综合风为主的,还是地方风为主的都愿意选唱。好的作品建立了一个较高的艺术趣味和导向,这个导向就会在艺术审美和技术追求上提升了演唱者。也可以说我们如果有相当一批既有民族性,又能出新,既有深度,又格调高雅的作品群,歌唱家,那些用功、视野开阔的歌唱家就会从各个方向向同一平台攀登,殊途同归的局面就会出现。因此中国民族声乐的建设不但寄厚望于我们在座的诸位,更要寄厚望于我们的词曲作家啊!
七、结语
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说,你可以理顺了观念,讲清了道理,制定了最完备的规则,甚至建立了最科学的机构。但是事情可能仍然不能成功。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工作、制度、过程,都要靠人的参与、把握和完成,而人的素质、出发点和目的是成败的关键。不同素质的人可以使字面上的观念、制度辉煌地实现,也可把所有的事情在冠冕堂皇之下,弄得变质、变味,把一切的形式弄弄整齐,而把实质搞成一团糟。声乐也是一样。
在电视大奖赛首次展现的原生态民歌演唱上,大家都耳目一新,振奋不已。因为我们听到了毫无商业化污染,毫无功利,毫无取悦的演唱。这就是人类歌唱的本来状态。唯一的目的是我心里有情,我愿意唱,我必须唱,唱了才痛快。只有纯真才能生出艺术的真实可信,生出生动,生出感染力。所有学唱的人首先要学的就是这一条,有了这一条,你的歌声中就会没有做作,没有紧张,没有媚气和嗲气,没有僵硬和无情。你在艺术上才能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声乐教学是声乐表演人才的摇篮。声乐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你在通过声乐这门艺术传承着人类文明。学生每天在读着教师,天然地懂得教师;你的目的纯正,爱学生,对学生负责,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进步,才能在学生的心底投下一片光明。而只有心底光明的人,才能使自己的灵魂步入艺术殿堂。
是的,我们的高等院校中已不可能存在什么原生态艺术,但我愿大家,愿所有同行、老师、同学们永远保持原生态的对艺术的忠诚和淳朴,护住自己内心领地中那一片可贵的光明,扎实前进,迎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新的辉煌!(本文作者石惟正:声乐教育家、教授,曾任天津音乐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