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
录入时间:2012/3/23 16:14: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浏览量:1063
三、从风格结构看审美追求
民族综合风格作品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民族性中的庄重、博大和崇高,表达一种集体主义的大爱和一种正义感。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歌声的声音形象美中不仅需要明亮,而且需要一种声音听觉形象引起视觉联想上的有根基的竖立感觉以及听觉引起视觉和触觉联想上的圆润和丰富的感觉。庄重和意志也需要追求歌声进行中的统一、均衡和集中。这样的美感追求仿佛一般老百姓在一种庆典中穿出自己最好的衣服,表现出一种最恰当的尊重、自尊、分寸和礼仪。从而展现自己内心世界一种崇高和博大。
民族综合风格的语言审美除了清晰、可辨的追求外,要求语言的正式化,不要求各种衬字和儿话韵。在抒情绵长的曲调中追求语音各音素的时值分布在符合情感需要的前提下表达出语言的过程美;在字符密度高、速度稍快、干脆有力的曲调中,要求语言的过程快、清晰、有弹性。在美感追求中,不孤立地追求语言美而是追求声、字完美地结合,追求声、字和感情、风格的一致性。以字、词领出立体、圆润、集中、统一的优美歌声,又让符合风格审美要求的歌声成为语言的良好载体。
民族综合风歌曲的视觉审美要求庄重、大方的体态美,最必要的简约动作美以及真诚、自然、分寸得当的表情美,要求听觉和视觉的高度统一。
民族地方风格的审美是多样化的。自然、亲切、生活化是一个总的审美要求。对于歌声的声音美,无论各族、各地区均有一个共同点:要求视觉联想上的明亮以及触觉联想上的润、脆。女声还要有味觉联想上的甜美。其余审美需求因各地、各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和族群性格不同带来了审美的多样化。如藏族高原上需要歌声听觉引起视觉环境上的高远、辽阔。内蒙了高原上需要尖锐、嘹亮以传远,又以骏马、肥羊叫声起源的颤音和频繁的装饰音为美。整个西部高原地带的地广人稀带来以高亢、高昂、高频、长句为美的共同倾向以及南方水乡人口密集、精耕细作形成的歌声以柔和、委婉为美的共同审美追求。
在语言美上,民地风格皆要求生活化,要求清晰、靠前:在语言的使用上有时使用衬字较多,鼓励在北方地风格的某些歌曲使用儿话韵。根据感情和风格的需要以方言的音调和曲调一致为美,以字头的不同力度和字身、韵尾灵活的不同时值分布为美。以语气的恰当的连、顿和气口的多样化选择为美,以根据语音、语感的需要润腔为美。和综合风的均衡、统一美不同,在语言、声音的结合上讲求味道美、巧妙美和对比美。美的追求多样化和细腻化远远超过民族综合风格。
在视觉上,民地风格不但重视体态律动的表现而且鼓励舞蹈性和歌唱性的结合。我们各民族、民间审美追求,上就有边歌边舞的传统。表情、动作在真实、无做作基础上的积极和夸张是民族地方风格的重要审美标准。
只有这样的审美追求,两个风格层次才能各自较好地达到表达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不同层面的目的。
四、从风格结构看继承与借鉴
已经形成的我国当代民族声乐的综合风格和多层次、多品种的地方风格是百年来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需要的前提下继承本民族传统和借鉴西方音乐的结果。这种继承和借鉴的过程至今仍在继续。因此,边实践,边总结,边探讨继承、借鉴的内容和进程,才能及时把握前进的方向,有效地追求中、西双方传统歌唱的优势契合。
上节中提到综台风格为了表达民族第一方面的情感需要对声音审美上的竖立、圆润、丰富以及统一、均衡、集中的追求。这样,首先就需要借鉴西方传统歌唱中的低喉位、声带上方及下方腔体同时产生的整体共鸣以及声区和共鸣位置的统一。其次需要借鉴西方的和声、配器、复调等使音乐立体化的手法以及声乐中高、中、低多声部的概念,合唱、歌剧、清唱剧等形式。借鉴西方的这些优长才能更好地以声乐形式表达民族精神的庄重、崇高、博大和坚定。
以表达民族第二方面情感为主的地方风格作品演唱也需要借鉴上述内容,但主要指职业歌手的借鉴,职业歌手中的歌唱家在唱地方民歌时可在保持民歌基本风格的前提下,仍然用一种共鸣较为丰富、有弹性和可控的声音。在借鉴的程度上要根据所选唱的地方风格的不同需要而定。如喉位可以是最低位,也可以是较低位或中位。至于原生态民歌手演唱我们提倡他们的原汁原味,不赞成他们草率、盲目地借鉴外来因素。
鍏充簬鎴戜滑 | 鍚堜綔鎺ㄥ箍 | 鎰忚鍙嶉 | 鑱旂郴鏂瑰紡 | 璇氳仒鑻辨墠 | 鍙嬫儏閾炬帴 | 缃戠珯鍦板浘 | 鎷涚敓鑱旂洘
Copyright 2007-2011 www.musiceol.com銆€All Rights Reserved. 涓煶鍦ㄧ嚎
鐢佃瘽锛�010-88895183銆�56079485銆�15611277339 閭锛歩nfo@musiceol.com 浜琁CP澶�11003142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