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高级剧院管理人才培训奖学金”计划关注特殊文艺人才培养纪实
录入时间:2012/3/26 10:19: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瓶颈:人才紧缺 制约产业升级
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大剧院只是一个典型。
自2007年国家大剧院开幕以来,全国各地兴建剧院的热潮随后兴起,重庆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广州歌剧院、武汉琴台大剧院、杭州大剧院、宁波大剧院、东莞大剧院相继开工建设或建成开幕。而据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王争鸣介绍,包括目前在建的天坛、天桥演艺区,预计未来10年北京的各类剧场也将增加到200多座。但是,相对于一些戏剧大国的剧院数量,如仅莫斯科一个城市就有大大小小的各类剧院剧场800多座,国内的剧院剧场建设必然还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
这么多剧院剧场,演什么?怎么演?2011年底,在歌华中演公司举办的一次有关剧场的“马拉松对话”中,国话先锋剧场经理傅维伯就指出,“这么多剧场必须得有配套” 。从宏观概念讲,这些事实都指向了一个问题:剧场或剧院的管理。
现实是,剧院管理人才严重极度紧缺。在剧院“演什么?怎么演? ”的链条上,剧目制作、演出运营、舞台技术、市场传播、剧院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意味着有一个甚至几个团队去运作。以国家大剧院为例,按其目前的组织架构,各类管理人员已达500余人。以中等体量的剧院核算,每个剧院所需的管理人员大约在150到300人。若算上各类中小型剧院、剧场以及一些非综合性剧院的人才容量,人才缺口严重已不容忽视。
在国家大剧院“高级舞台技术与管理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吴江波这样描述:“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人才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领军人物和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事实上,这已经成为制约剧院发展乃至演艺产业升级的瓶颈。
问题:教育人才≠剧院人才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王争鸣指出:“现在专业院校培养的主要是设计或技术人才,而剧院需要更多具有操作经验的人。 ”学难致用,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直接成为剧院人才,这一矛盾也造成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现在剧院管理岗位上的很多人都是半路出家,从演员、技术等行当转过来成为管理人员。在英国国家技能学院运营总监罗宾·奥德看来,这在全世界都是很普遍的情况;但记者调查发现,这在国内还有其深层原因——
在目前国内的专业艺术院校、特别是像戏剧学院这样提供剧院专门人才的院校中,诸如舞台设计以及灯光、服装、化妆、绘景等大多置于舞台美术系之下,属设计或技术类型专业,除中央戏剧学院开设舞台管理专业、又于2001年成立艺术管理系之外,定位“管理”且直接与技术对接的专业几乎没有。而在其他一些院校中,虽然也有艺术管理专业,又往往因为并非专门院校且多隶属于教育学院甚至工商管理学院,其专业技能培养和专业实践都有隔行之嫌。另外,国外一些私立院校或院团多为企业控股,院校、院团、企业之间能实现较好的、稳定的联动,这一点国内院校也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