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管理的26家剧院,一年演出总场次达3000多场,去年观众达200万人次,在全国统一推出演出,不是东演一场、西演一场,而是形成品牌化、系列化,一年有新春演出季、戏剧舞蹈演出季等四五个演出季。比如,新春演出季,企业赞助活动多,10-12月都推出几部国际一流水准的芭蕾舞、音乐剧演出,《巴黎圣母院》、《大河之舞》都是提前半年开票,在全国能演20多场。
百老汇的欧美演出公司看到保利的场次多,主动优惠20%的价格,他们知道一个音乐剧演8周,要一一找8个演出商谈,而只与保利谈一次就能到8个剧院演出。保利剧院管理公司测算过,因为这种规模优势,每年保利的全国演出成本降低了4000-5000万元,而且规模越大,优势越明显,保利演出的“文化航母”已具雏形。
而2010年5月开始上线的中演演出院线也体现出规模效益。现在中演演出院线已有30多家大剧院加盟,靠“内容流”的概念,把一个个大剧院的“孤岛”,变为联系在一起的“群岛”。张宇形象的比喻说:原来各个大剧院是“有啥吃啥”,而有了演出院线后,实现演出内容的全球和全国采购和配送,现在各剧院是“想啥吃啥”,把一个个剧院自己去采购的“零售”,变为院线集体采购的“批发”,成本和费用自然有所不同。
张宇直言:大剧院不是戏园子,也不是一般剧场。现代的技术、现代的理念建成了现代化的大剧院,再按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显然跟不上新的形势,也不符合大剧院的管理规律。以前全国的大剧院少,而现在大剧院有了一定的数量,如果再靠单打独斗,发挥不了大剧院应有的价值,演出院线是应运而生,实现剧目和节目的采购,体现对剧院的专业服务能力。
在这些有规模的大剧院中作消费调查、顾客满意度调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培育和扩大市场,反过来还能促进艺术创作,定做一些新的演出作品、复排一批经典。比如中演院线向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东方歌舞团、中央民族乐团、国家话剧院等国家院团订购了相当多的剧节目,还与国家话剧院共同投资制作原创话剧《肖邦》等,引进朝鲜血海歌剧团的《红楼梦》、《梁祝》,引进版权制作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等,投放到中演院线旗下的各大剧院在全国巡演,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剧目生产和营销方式,给整个演出领域带来了很多创新和收获。
而保利剧院管理公司“搭建平台”后也要“填充内容”,不仅是演出商,而且还要推出有自己版权的原创剧目,要将有民族特色的剧目推向海外,制作团队国际化,与欧美演出商进行版权置换,扶持本土剧目“走出去”。已把三宝的原创音乐剧《三毛流浪记》推向国际市场,目前正在投资音乐剧《钢的琴》。
“如此良性循环,必将引领中国的演出产业进一步专业化、提升水平。”张宇相信,尤其还能为全国2000多个改制院团进入市场提供一个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