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在建的大剧院有近百家,未来三年内将有40座大剧院建成,近十年来我国新建200多个大剧院。这些剧院少则投资上亿元,多则十几亿元,如果不能有效运营、发挥演出功能,长期闲置,无疑让城市背上一个大包袱,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座座大剧院破土而出,以新颖的建筑、别致的外形,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华灯初上,大剧院又好戏连台,让观众幸福留恋,润浸着艺术气息的大剧院又为城市的夜空增添一道风景;不仅如此,剧院还是一所开放的艺术学校,让城市流淌着文化的血脉、彰显着艺术的灵魂……
透过大剧院恢宏的外表,其中的内容质量更有学问;透过大剧院光鲜的台前,幕后的运营管理更值得回味……
建大剧院要量力而行
投资1.7亿元的浙江桐乡大剧院建成后,曾于2005年与上海一家文化艺术公司签订8年的委托经营协议。政府方面只补贴人头费、水电费、设备折旧费等,每引进一场演出,至少需要支出演出费、接待费七八万元,剧院还得倒贴。一年剧院演出只有20场,收入也只有30万元,每年却要支出180万元,入不敷出。结果一年下来亏了100多万元,双方合作难以为继,当地文化部门只好将剧院收回自己管理。
“亏损”不止在桐乡大剧院,全国除了少数几家大剧院收支勉强能持平,大多数大剧院都有政府的补贴,少则百万元,多则2000万元,而国家大剧院高达1亿多元。建大剧院时需要投入一笔不少的资金,而大剧院建成后每年还要投入,难怪有人批评大剧院让城市背上了一个难以卸下的“包袱”。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广州大剧院院长张宇认为,一个城市从“无剧院”到“有剧院”,有条件引来更好的内容产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城市的创意想象力,给城市带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美誉度,这样才能体现出建剧院的初衷。
对此,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文鹏也有同感,大剧院不是酒店,不能靠它赚钱,大剧院是公益性的文化设施,而不是盈利性设施,它的作用是为百姓提供好的文化演出场所,大剧院不能完全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