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马关郑白”四大家哀婉悲歌《窦娥冤》
除目前可见的静默于北京北土城附近的元大都遗址公园之外,元朝留下的黄金之城元大都遗存少之又少。幸运的是,“大元乾元”的没落终究还是留下了堪与元大都媲美的文化遗产,那就是元杂剧,或者笼统地称之为元曲。
元曲盛行于元代。在大都这个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中心,戏曲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元杂剧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现在对流传下来的元杂剧作品的统计说法各异。通常认为,至今,已发现并保存的、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作品有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有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合计737种。其中名声最响亮的则是号称元曲四大家的“马关郑白”,即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
在今天的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的韭园村西落坡小山村内,有一元代古宅,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尽管对马致远的生平说法不一,但北京人还是很自豪地认定他是大都人。今人所知马致远一生做杂剧15种,讲昭君出塞故事的杂剧《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元末明初贾仲明赞他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可见其地位。
元曲四大家中还有一位与北京渊源颇深,他是四人中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深远艺术影响的佼佼者,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明星“编剧”,即元朝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后世称其为“曲圣”。据文献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流传至今,仍在以不同的样式上演,外国人称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就像提到莎士比亚的名字便会想到《哈姆雷特》,提到关汉卿则不能不说他一生最杰出的作品《窦娥冤》。年幼家贫的窦娥被转卖又被冤屈处死,其冤情感天动地使六月飞雪,关汉卿将这个悲情故事写得曲折婉转又充满愤懑深刻。窦娥幻想破灭时的愤怒呼喊在今天看来仍为戏剧史上的绝句:“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元杂剧大多充溢着郁闷、愤懑的情绪,这是在异族统治下的元代作家目睹种种社会现象后的自然流露。但关汉卿在《窦娥冤》中表达的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否定与诅咒般的诘难,极具震撼力。
拜元代的这些伟大的“戏剧工作者”所赐,元杂剧使中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元杂剧确立了此后绵延百余年的中国戏剧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其“一人主唱”与说白相连、“曲白相生”的表演为后世各个剧种所广泛借鉴;而其剧本对舞台性的注重,角色分工的精细和类型化,以及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后人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传奇:昆曲雏声《浣纱记》后世经典《牡丹亭》
随着元顺帝离开大都再度回到他祖先征战的起点蒙古草原,北京又开始了一个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汉人治下的王朝。
分辨明朝的戏曲发展,可以分为两段,一段是从洪武建国到正德、嘉靖以前,这一时期杂剧从鼎盛走向衰落;嘉靖以后为一个阶段,此时传奇戏空前发展。
明初的杂剧继承了元代杂剧的基本形式而且同元代杂剧一样立足“草根”,伴随着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新成为民间文化生活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但是,大约到永乐中期,杂剧的演出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永乐九年(1411年)明王朝在北京正式公布了关于杂剧的禁令。这项规定可谓“严苛”,例如凡乐人扮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由于如此限制,明初的杂剧几乎只能是以正统的忠孝节义的教化戏、正统的历史戏以及空洞无物的神仙戏为主,沦为统治者教化民众的工具,不再受到人们的喜爱,其没落实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