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宫贵胄多是戏迷,史上名声响亮的许多制戏圣手来自清末皇族。清代档案记载,最迟到康熙朝时已有管理内廷演戏的机构——“南府”和“景山”。乾隆时期,清宫演戏机构庞大,几乎相当于现今十余个国家级演出团体的编制。道光七年改“南府”为“升平署”。当时内廷演戏的演员即“内廷供奉”多为杰出的民间艺人,如京剧大师谭鑫培、王瑶卿、杨小楼等。
咸丰皇帝是允许京剧进宫演出并对其做出积极评价的第一位清朝皇帝。他经常点戏、看戏,有时还指导太监演戏。他在热河逃难时醉心戏剧。《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中有他亲自动手修改戏文的记载。而慈禧则是出名的戏迷,每日必观。2013年4月25日,北京颐和园德和园经历长达18个月的精细修缮之后重新开园,这座修建于晚清的皇家戏园,一度专供“老佛爷”慈禧听戏,仅其中的三层大戏楼即耗银71万两。德和园是京剧艺术走进宫廷的标志,也是宫廷审美品位流向民间的通道——民间艺人进宫演戏,受到宫廷影响又提高了民间演出的旨趣。
对于京剧的发展,慈禧功不可没。史料记载,她听戏时手拿演出剧本,一边欣赏艺人表演,一边检验对错,发现表演有误立刻追究。她给艺人挑毛病总是挑得精准,让艺人不得不服。慈禧还亲自主持剧本改编。归政光绪后她常住颐和园,叫人将《昭代箫韶》翻改成京剧。《昭代箫韶》是杨家将故事,原本240出,其中大部分是昆曲,改编难度颇大。慈禧让身边所有粗通文墨者都来动手,她自己也编了不少唱词。词编出之后让艺人安腔。在戏曲界号称“通天教主”的王瑶卿曾回忆,他善于编创新腔的本事,就是在慈禧太后的逼迫下练出来的。
明朝宫廷的禁令使杂剧衰亡,清朝宫廷的重视和推动,则促成了京剧的成熟与壮大。此后,北京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戏班、专门培养人才的京剧科班以及一代代传承、发展这门戏剧艺术的大师,他们前赴后继至2010年11月16日,中国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24个成员国一致通过,正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精粹符号之一。
◆相关链接◆
正乙祠戏楼 位于北京西城区西河沿大街,和平门南,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是中国最老的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都曾在此演出,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
德和园 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主要建筑为大戏楼、颐乐殿和庆善堂。大戏楼始建于1891年,耗费白银71万两,供慈禧听戏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古戏台。今年4月25日,德和园经历长达18个月的精细修缮之后重新开园。
马致远故居 在今天的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的韭园村西落坡小山村内,韭园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属于北京著名景观京西大道的一支,马致远故居是一座大四合院。(北京青年报/田瑚)